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在今河南安阳县城西南五十里宝山。灵泉寺始建于东魏,初名宝山寺。隋文帝赐名为灵泉寺。石窟规模不大,共有两个洞窟和二百零九个摩崖小龛,分布于东面岚峰山和西面宝山一带。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西坡,俗称道凭石堂,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是道凭禅修之所。现存造像为北齐雕造后移入窟内的。大住圣窟位于宝山南坡,隋开皇九年(589)灵裕所开凿。窟内造像为卢舍那、阿弥陀、弥勒佛三身像,窟门外两侧分别刻迦毗罗神王和那罗延神王及石刻佛经《大集经·月藏分》、《摩诃摩耶经》、《法华经》等。另外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摩崖小龛,其中浮雕塔龛一百五十三个,从隋开皇年间一直延续到唐天宝年间,成为国内罕见的浮雕塔林。


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南25千米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东南侧为106窟,南峰西北侧为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北峰东南侧正中的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平面呈长方形,面积5.8平方米。门圆拱状,两旁雕刻罗那延神王和加毗罗神王像,手持叉剑,刚劲凶猛,门额上方凿一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窟内顶部刻莲花藻井,周围刻飞天。窟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两旁又竖刻不同姿势的坐佛像,每排7尊,每壁14排。门的内壁刻有24个佛名,至今保存完整。灵泉寺旧址上还保存一对北齐石塔(其一为高僧道凭法师烧身塔),一对唐代石塔,一对北朝石狮。是研究古代宗教、建筑和民间雕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柳中

    即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镇。《后汉书·西域传》: 延光二年(123),“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即此。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西汉为车师前部地。东汉延光年间为西域

  • 东门渡镇

    即今安徽芜湖县东裘公河西岸东门渡。旧属宣城县,北宋置符里窑镇于此。

  • 双墩集

    即今安徽长丰县南双墩镇。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3:双墩集“(距城)三十里”。

  • 勇田县

    北魏改勇田郡置,为武始郡治。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隋开皇三年(583) 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省临洮县北。为武始郡治。西魏废。

  • 利锚司滩

    即今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之济猛暗沙。1935年公布名称为利锚司滩。1947年改名济猛暗沙。

  • 韦庄镇

    清置,属澄城县。即今陕西澄城县南四十八里韦庄镇。在陕西省澄城县南部。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韦庄,人口7210。明洪武年间城堡形似太极图,名太极堡。景泰年间以姓更今名。清曾设镇。1

  • 九门

    战国赵邑,故址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二十五里九门回族乡。《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七年(前309),“王出九门, 为野台, 以望齐、中山之境”。又,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

  • 市利寨

    在今安徽砀山县西北。《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市利寨“在砀山县西北三十五里。旧为河滨冲要,有主簿驻此”。

  • 雅尔博罗克巴勒底宗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白地。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 “西番 (藏) 语: 雅尔,顶也。博罗克,黑帐房也。巴勒,威也。底,小也。”

  • 平高县

    ①西魏末改高平县置,为平高郡治。治所即今宁夏固原县。隋为平凉郡治。唐为原州治。广明后废。②北周改高平县置,为平高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东。隋开皇初废。古县名。西魏废帝时改高平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