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溪水
亦作榕溪水。即今四川长寿县东北之龙溪河,为长江支流。《寰宇记》 卷120乐温县: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经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
亦作榕溪水。即今四川长寿县东北之龙溪河,为长江支流。《寰宇记》 卷120乐温县: 溶溪水“源出县理北,南流经县东,又南至废永安县东北二里注大江”。
在今新疆霍城县东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塔勒奇鄂拉 “在博布尔噶苏西北,山形迤逦,西南相属。库色木苏克郭勒发源西麓,塔勒奇郭勒发源南麓”。为伊犁北境门户。《清一统志·伊犁》: 塔勒奇山 “
即今福建漳平市西北双洋镇。明正统十一年(1446)置东西洋巡司于此。嘉靖四十五年(1566)升为宁洋县。1983年版《漳平县地名录》:“因地处双洋溪上游两岸。溪东称东洋,溪西称西洋,总名东西洋,亦名两
汉为大宛国。 南北朝时为破洛那。 隋、唐时又称拔汗那、 悍、 跋贺那。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北卡桑赛。 《隋书· 西域传》: 汗国
①原为桐川流经安徽郎溪县治及其左右区段名。《方舆纪要》 卷29建平县: “郎溪在县治南,郎步镇以此名,下流合于桐川。” 今桐水与无量溪自广德流入县境,在合溪口合流后,西北流入南漪湖,统称郎溪。一名郎川
①在今江苏通州市 (金沙镇) 东界牌镇村。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通州 (今南通市) 东北有 “界牌”,依范公堤为市。②即今广西来宾县东南石牙乡。《方舆纪要》 卷109来宾县: 界牌镇 “在县南境
俗称金莲花滩。在今河北沽源县西南七十里莲花滩。为金世宗纳凉避暑之地。《金史· 世宗纪》: 大定十二年 (1172),“如金莲川”。《金史·地理志》 桓州: “曷里浒东川,更名金莲川。” 《元史·河渠志
①东魏置,治所在新蔡县 (今河南新蔡县)。北齐废。②西魏末改南雍州置,治所在蔡阳郡蔡阳县 (今湖北枣阳市西四十里翟家古城)。隋大业初废。③隋大业二年 (606) 改溱州置,治所在上蔡县(即今河南汝南县
即今阿塞拜疆里海西岸高加索山南达尔班特。《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打耳班”。
在今湖北竹山县北。《舆地纪胜》 卷86房州: 矾石山 “在竹山县北。旧云山有矾石,其白如雪”。《方舆纪要》 卷79竹山县 “上庸山” 条下: “其在县北十里者曰矾石山,旧产矾。”
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五十里护驾池乡。《明史·地理志》 深州: “有傅家池巡检司,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