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溱州

溱州

①北魏置,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隋开皇初废。

②隋仁寿四年 (604) 改豫州置,治所上蔡县(大业初改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上蔡、西平、新蔡、淮滨、息县、確山等县间地。大业二年 (606) 改蔡州,寻改为汝南郡。

③唐贞观十六年 (642) 开山洞置,治所在荣懿县 (在今四川重庆市万盛区东南青羊镇)。《元和志》卷30溱州: “以南有溱溪水为名。” 天宝元年 (742)改为溱溪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溱州。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万盛区及綦江、南川部分地。北宋降为羁縻州,熙宁七年 (1074) 改置荣懿砦。大观二年(1108) 复置,治所在溱溪县 (今綦江县南吹角乡)。辖境相当今四川綦江县南及贵州桐梓县部分地。宣和二年 (1120) 废。


(溱zhēn) (1)隋仁寿四年(604年)改豫州置,治上蔡县(大业初改名汝阳县,今汝南县)。“取城南溱水为名”(《太平寰宇记》)。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北及汝河、洪河中下游地区。大业二年(606年)改为蔡州。(2)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置,治荣懿县(今重庆綦江县东南青年镇)。辖境相当今重庆市綦江县南部、南川市南部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部。北宋初废。大观二年(1108年)复置,并移治溱溪县(今重庆綦江县南吹角)。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


猜你喜欢

  • 蜀堰

    即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上。《元史·河渠志》: “蜀堰,江水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凿离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饶。”

  • 乌泥营

    一名乌业营。在今贵州铜仁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铜仁县“石子营”条下:“(明)嘉靖二十七年,讨叛苗,官军自铜仁进屯乌泥营。”又名乌业营、何各营。在今贵州省铜仁市西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 居庸关

    又名军都关、太行第八陉、蓟门关、纳款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吕氏春秋·有始》: 九塞有 “居庸”。《汉书·地理志》: 上谷郡居庸县

  • 八峰山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上下冻州:八峰山在“州(治今下冻镇)西二里。八峰并耸”。

  • 列水

    亦作洌水。即今朝鲜大同江。《汉书·地理志》 乐浪郡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古水名。即今朝鲜大同江。东汉以后又名贝水(贝江)。

  • 宁川卫

    亦作宁州卫。明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方舆纪要》卷67:宁川卫“府治东四里。洪武十二年建”。后废。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

  • 茶陵军

    南宋绍兴九年 (1139) 升茶陵县置,属荆湖南路。治所即今湖南茶陵县。元初废军为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升衡州茶陵县(今属湖南)为军,以知县兼军使,属衡州。辖境相当今湖南省茶陵县、炎陵县地。元

  • 右玉卫

    清顺治七年(1650)改玉林卫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雍正三年(1725)改置右玉县。清顺治七年(1650年)省玉林卫入大同右卫,改名右玉卫。治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玉。

  • 俭俭州

    亦作谦州、谦谦州、欠欠州。元置,在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乌鲁克穆河与克穆齐克河会流处之南的鄂依玛克古城。《长春真人西游记》 卷下: 阿不罕山 “西北千余里俭俭州。出铁,多青鼠,亦收糜麦。汉匠千百人居之,织

  • 抚彝县

    1913年改抚彝厅置,属甘肃甘凉道。治所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北蓼泉乡。1927年直属甘肃省。1928年改名临泽县。旧县名。1913年由抚彝厅改置,治今甘肃省临泽县西北蓼泉。1928年更名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