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江
①又名浣浦、浣沙溪。浦阳江流经今浙江诸暨市南苎萝山附近江道的称谓。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诸暨县: 浣江 “在县东南一里,俗传西子浣纱之所”。
②在今云南华宁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宁州: “浣江在州 (今华宁县) 西南三里。水从州北晴龙潭流下,夹岸林树阴森,为行客饯别之所。经州南,又东南会于婆兮江。”
古水名。又称浣浦、浣纱溪。即今浙江省浦阳江流经诸暨市南苎萝山附近河段。山下江侧有浣纱石,相传为美女西施浣纱处。
①又名浣浦、浣沙溪。浦阳江流经今浙江诸暨市南苎萝山附近江道的称谓。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诸暨县: 浣江 “在县东南一里,俗传西子浣纱之所”。
②在今云南华宁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宁州: “浣江在州 (今华宁县) 西南三里。水从州北晴龙潭流下,夹岸林树阴森,为行客饯别之所。经州南,又东南会于婆兮江。”
古水名。又称浣浦、浣纱溪。即今浙江省浦阳江流经诸暨市南苎萝山附近河段。山下江侧有浣纱石,相传为美女西施浣纱处。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市武清县 (杨村) 西北土门楼村。西晋属燕国。北魏移治今武清县西北旧县村,为渔阳郡治。北齐属渔阳郡,隋开皇初属幽州,大业初属涿郡。唐属幽州,天宝元年(742) 改名武清县
即云亭镇。即今江苏江阴市东南十五里云亭镇。明嘉靖《江阴县志》卷2:东南昭云乡有云亭市。清道光《江阴县志》卷2:“云亭镇,十一保,东十五里……旧合绮山、花山同为昭闻乡。”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江阴县东
察合台汗国属地。即今土库曼斯坦查尔朱西北达尔甘阿塔。《元史·地理志 ·西北地附录》 有“的里安”。辽、北宋时为黑汗(喀喇汗)属地。宋、金时属西辽。元为察合台汗国属地。大约在今土库曼斯坦阿姆河下游西岸达
1913年改长寨厅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2年与广顺县合并,改设长顺县。旧县名。1913年改广顺州判置,治今贵州省长顺县长寨镇。1942年撤销,与广顺县合置长
一名大关岭。即今福建尤溪县南大官岭。《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尤溪县:分枝岭,“按《县图》云,南至泉州德化县尤岭为界,岭上有分枝树,其树一枝向南,一枝向北, 以树枝分二州之界”,故名。
亦作淞海。在今广西钦州市南十里。明洪武五年 (1372) 置巡司于此。后移钦州北七十五里小董村 (今小董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南。明洪武时于此置巡检司。
一作牛塘。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南二十里牛塘村。《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游塘营,“明初,徐达攻常州,败张士诚兵于此”。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张纲镇。明、清置巡司于此。(1)古镇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2)今镇名。(1)在辽宁省建平县南部。面积160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万寿,人口70
亦作石膏铺。即今四川仁寿县西北八十七里视高乡。清光绪 《仁寿县志》 卷1: 北路有石膏铺。民国改作视高铺。
①指今四川剑阁以南至云贵高原。以在剑阁之南而名。《周书·文帝下》: 西魏废帝二年 (553)三月,“遣大将军、魏安公尉迟迥率众伐梁武陵王萧纪于蜀……八月,克成都,剑南平”。唐贞观初设剑南道,开元初设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