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
①在今湖南邵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1宝庆府邵阳县: “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澬、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
②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方舆纪要》 卷114安宁州: 洛阳山 “在州东十里。山顶平夷,峰峦峭立。下有泉,流经东桥下,入于螳螂川,灌田三千余亩”。
①在今湖南邵阳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1宝庆府邵阳县: “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澬、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
②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方舆纪要》 卷114安宁州: 洛阳山 “在州东十里。山顶平夷,峰峦峭立。下有泉,流经东桥下,入于螳螂川,灌田三千余亩”。
明置,在今广西藤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8藤县:大湾堡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蒙江堡,水道北达五屯所”。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永暑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十字火礁或西北调查礁。1947年改名永暑礁。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 敬宣劝牢之袭 (桓)玄,犹豫不决,移屯班渎”。《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班渎在新洲西南。”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元
唐方镇名。宝应元年 (762) 改豫许汝节度置,治所在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领蔡、汝、申三州。大历八年 (773) 废入淮西节度。唐方镇名。宝应元年(762年)置,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大历八年(
在今江西高安县南。《寰宇记》 卷106筠州高安县: 荷山 “在城南二十五里。其前为琴岭”。《新定九域志》 卷6筠州: 荷山,“ 《豫章记》 云: 中多红莲”。《舆地纪胜》 卷27瑞州: 荷山,“ 《豫
在今浙江慈溪市南龙南乡。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引 《旧经》 云: “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执烛夹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烛溪。” 南宋时湖周一百五十里,明时减至周二十余里。《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即今湖北孝昌县北王家店镇。清光绪《孝感县志》卷2《市店》:王家店“距邑一百二十里”。
又作渔梁洲。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南岘首山东北侧。《水经·沔水注》: “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即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属永定卫。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二十六里大溶溪镇。清属永定县,后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治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乐初徙治今张家界市西南大庸所。属永定卫。清康熙
唐方镇名。贞元十五年 (799) 置安黄节度使。十九年 (803) 赐名奉义军。治所在安州 (今湖北安陆市)。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麻城二市以西,广水、应城二市以东,长江和孝感市以北地。元和元年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