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泉山

泉山

①又名白水山。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新唐书·高丽传》: 唐咸亨二年 (671),高丽酋长钳牟岑叛,诏高侃、李谨行讨之,“破叛兵于安市,又败之泉山”。即此。

②一名大罗山。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约三十里瓯江南岸。《汉书·朱买臣传》: “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 ‘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寰宇记》 卷99永嘉县: 泉山,“ 《永嘉记》:山北有众泉,天旱此泉不干,故以名山”。

③一名清源山、北山、齐云山。即今福建泉州市北清源山。《寰宇记》 卷102泉州晋江县: 泉山 “在州北五里,(州) 因此为名”。《方舆胜览》 卷12泉州: 泉山 “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川,以清源名郡,岂亦本于此”。《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泉山在 “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凤山、清源山,犯南安”,即此。

④一名泉嵩。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北。《寰宇记》 卷101建州浦城县: 泉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记》 云,山顶有泉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

⑤即冶山。在今福建福州市内。因山上有天泉池,故名。《闽都记》 卷8载: “将军山在贡院西南,一名冶山,又名泉山,闽越故城即此。”

⑥又名白水山。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北。《元和志》卷34增城县: 泉山 “在县西三十二里。其上多漆树”。


(1)古山名。(1)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北清源山。《读史方舆纪要》泉州府晋江县:泉山在“府城东北八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掠凤山、清源山,犯南安”,即此。(2)即“白水山”。(2)集镇名。在江西省彭泽县北部,北临长江。属龙城镇。人口2070。为原泉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境内泉水山得名。主产棉花、稻、油菜籽,盛产鲜鱼。有砖瓦、石灰、硫黄等厂及水产场。牛九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乌罗关

    明置,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乌罗关在“(罗番长官)司西四十里”。

  • 苏蔺城

    一作宿利城。即忒息丰(或译泰西封)。在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为萨珊波斯国都。《隋书·西域传》:波斯国“都达曷水西苏蔺城……都城方十余里”。

  • 威虏军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 改遂城县置,治所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遂城。景德元年(1004) 改为广信军。

  • 焦山

    ①在今山西广灵县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清乾隆 《广灵县志》 卷1: 焦山 “系官堡”。②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一说在今内蒙古巴丰镇市南。《辽史·景宗纪》: 乾亨四年 (982) 九月,“甲辰,(耶律贤) 猎于

  • 桐溪

    ①即今安徽桐城县东南龙眠河。《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 桐溪 “在桐城县北。发源龙眠山”。《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桐溪 “在县城东。源出龙眠诸山,绕城而南,引流入城,曰桐渠。复南出溉民田,下流入

  • 阿克塔斯

    一作阿克他什。又名三个泉。即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三个泉子。清乾隆《西域图志》卷9镇西府奇台县:阿克塔斯在“天山北麓,泉源迭发,凡三道,相距各十余里”。清《林则徐日记》:“三个泉,回语谓之阿克他什。

  • 信阳市

    1949年析信阳县城区置,治所即今河南信阳市。在河南省东南部。面积18293平方千米(市辖区3694平方千米)。人口785.7万(市辖区137.1万)。辖浉河、平桥2区和罗山、光山、潢川、淮滨、息县、

  • 临江设治区

    1932年改临江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民国 《云南省民政厅 〈有关各地郡县沿革调查〉 案卷》: “因治所居近澜沧江岸,更名临江。” 后因与辽宁、吉林二省临江县重名

  • 蓨县

    ①亦作脩县。东汉改脩县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三国志·魏书·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 “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北魏改作脩县。②隋开皇五年 (585)

  • 西倾山

    ①在今甘肃漳县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59漳县:西倾山“山势绵延,西倾水出焉。或以为《禹贡》之西倾山,非也”。②又称西强山、嵹台山。亦作罗插普喇山、鲁察布拉山。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属秦岭西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