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汝城县

汝城县

东晋升平二年(358)分晋宁县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十五里城郭村。南朝陈改为卢阳县。唐天宝元年(724)改义昌县,五代唐改郴义县,北宋改桂阳县。1913年复名汝城县,后属湖南衡阳道。治所即今汝城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江西省交界。属郴州市。面积2 424平方千米。人口35.7万。辖8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为郴县地。东汉为汉宁县地。三国吴为阳安县地。西晋为晋宁县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分晋宁县置汝城县,治今县城南7.5千米城郭村,属桂阳郡。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改为卢阳县,为卢阳郡治,郡、县同治于今城郭村。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义昌县,治所迁今县城南2.5千米城头寨,属桂阳郡。乾元初属郴州。五代楚改名郴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名桂阳县,三年迁治今城关镇。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清属郴州直隶州。1913年复名汝城县。1914年属衡阳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郴县专区,1951年属郴州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复属郴县专区。1959年与桂东县合并置汝桂县。1960年属郴州专区。1961年恢复汝城县。1968年属郴州地区,1994年属郴州市。地处南岭山地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为省用材林基地之一。林产以松、杉、油茶、楠竹为主,并产有油茶、油桐、松脂、棕片、竹笋、香菇等。农产有稻、甘薯、玉米、油菜籽。矿产有煤、铁、钨、钼、铜、锌、石灰石等。工业有水泥、农机、棉织、造纸、酿酒、石灰石及藤木制品等厂。有106国道和汝嘉、汝崇等干线公路。名胜古迹有上古寨、连珠岩、文塔和汝城县故城遗址。纪念地有湘南暴动策划地储能学校(今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 五虎岩

    在今江西定南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定南县:五虎岩“在县城(今老城镇)东南,接和平县界。《志》云,县城南隔河不一里,以山顶分水为界,即和平县境,为江、广分界处”。

  • 张庄

    即今山东禹城市西北二十六里张庄镇。清光绪《禹城县乡土志》:由县治出西门西北行,官道上有张庄。集镇名。在河北省望都县城东北部。属赵庄乡。人口 5100。以姓氏得名。产小麦、玉米、棉花、辣椒。有制砖、粮食

  • 三面船

    即今辽宁法库县南三面船镇。《清史稿·地理志》法库直隶厅:“辽河……径厅南入新民。其津渡处有三面船市镇。”

  • 神仙暗沙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东北部,南距仙后滩20海里。1935年公布名称为沙滩。1947年改名神仙暗沙。

  • 狄道

    战国秦邑。即今甘肃临洮县。因在狄人所居地置,因名。后置为狄道县。秦置,治今甘肃省临洮县。为陇西郡治。《汉书·高后纪》:高后七年(前181年),“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即此。东汉改为狄道县。

  • 象河山

    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北。《舆地纪胜》 卷78荆门军: 象河山 “在长林县北七十里。有普安寺。有泉,是为象河”。《方舆纪要》 卷77荆门州: 象河山“上有城垒,势极险峻”。

  • 白洋湖

    又名白杨湖。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南十五里。《清一统志·颍州府一》:白洋湖“有东西二湖,西通柳河”。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31颍州府:白杨湖“一作白洋。旧为黄河水道淤隔而成”。

  • 前山寨

    明天启年间建,属香山县。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前山镇。清乾隆八年 (1743) 设海防同知驻此,嘉庆十四年 (1809) 并设游击防守。清康熙三年(1664年)筑城,即今广东省中山市东南前山镇。乾隆八年(

  • 定远县

    ①南朝梁天监三年 (504) 置,为定远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大桥乡三官集。北齐为广安郡治。隋属钟离郡,仁寿元年 (601) 改临濠县。唐武德三年 (620) 复名定远县,属濠州。天宝四年(74

  • 板浦场

    即今江苏灌云市北板浦镇。明万历 《淮安府志》 卷3海州: 板浦场盐课司 “去治东南门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