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桂山

桂山

①一名玉台山。在今广东新会市北。《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新会县: 桂山在 “县北二里。俗呼圭峰,唐僧一行至此,有黄云覆之,因名黄云山。上多松竹,瀑泉出焉”。《清一统志·广州府一》 引《寰宇记》 云: 桂山 “在新会县西南三十四里,产翡翠孔雀”。

②亦名桂岭。即桂原山。在今广东曲江县西北。《寰宇记》 卷159曲江县: “桂山多菌桂。” 《方舆纪要》 卷102韶州府曲江县: 桂原山在 “府西北四十里。亦曰桂山。宋 《李渤记略》 云: 山之盘礴方广几千百里,峻极崇高几五千仞,青峰碧嶂,云霞所栖,为郡之望。上有温泉三穴,其下桂水出焉”。

③在今广东始兴县西南一百里。《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桂山 “在始兴。陵阜屈曲,桂木丛发,清香满谷,人多取以为药”。

④在今广东乐昌市北三里,为县之主山。《清一统志·韶州府》: 五指山 “在乐昌县北五里,桂山之后”。

⑤又名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叠彩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南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明一统志》 卷83桂林府: 桂山 “在府治东,三峰连属,城中望之,前峰拔起,如狮子昂首状。有岩桂生其巅。 次峰宛转, 横亘一坊, 俗号北山。从峰��郁积,是为叠彩崖。旧号越王山,顶有石坛。世传五代时,马殷所筑”。山腰有贯穿南北的风洞,洞口有元晦 《叠彩山记》 石刻,洞内有唐宋造像,宋、明、清摩崖诗画题记。


(1)在广东省始兴县西南。陵阜屈曲,山多桂树,故名。《方舆胜览》:山幽水秀,花木长春,几案户庭,皆石琢就。(2)在广东省河源市西南部。以盛产桂树故名。主峰海拔1056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山中有北宋皇妃邝氏墓,并有瀑布古庵,为“河源八景”之一。(3)即“叠彩山”。


猜你喜欢

  • 中岩

    ①在今四川富顺县西北马脑山。《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中岩“在监之西北。唐咸通中,依岩镌大悲佛像。国初,僧自悟架屋三百楹,天圣丁丑赐名普觉院。藏两朝宸翰。康定二年,翰林李淑为之记”。《方舆纪要》卷7

  • 沈家山

    又作沈家岙、沈家门山。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明嘉靖《定海县志》卷5:沈家山在“县南三十里”。

  • 札哈苏淖尔卡伦

    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西北卡兹纳科夫卡附近。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札哈苏二淖尔皆周数十里,南北相去里许,两淖尔间置卡伦”。《塔尔巴哈台事宜》卷3:扎哈苏淖尔卡伦“在霍通哈尔

  • 榆木川

    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境。一说在今多伦县西北。《明史· 成祖三》: 永乐二十二年(1424),以蒙古太师 (明封和宁王) 扰边,朱棣率师北征,六月班师,七月 “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

  • 乌蒙土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乌蒙路置,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乌蒙军民府。治所在天梯(今云南昭通市西九里土城)。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市及鲁甸、永善、大关、盐津等

  • 奇勒稽思泊

    即乞儿吉思湖。亦作奇尔吉斯、奇耳吉滋。在清科布多境东界,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吉尔吉斯湖。此湖与爱腊格湖相连。《清一统志·喀尔喀》: 奇勒稽思泊 “在乌兰郭马山东南,扎布噶河合空格衣河之水,西北流,会西南

  • 文学泉

    即陆子泉。在今湖北天门市北门外。《舆地纪胜》卷76复州:文学泉“即陆羽井”。又称陆子井,俗称三眼井。在湖北省天门市北门外。传唐代《茶经》作者陆羽,曾在此取水品茶。陆羽曾拜太子文学之职,故以“文学”名泉

  • 鸥汀察

    亦作鸥汀背。即今广东汕头市北鸥汀村。《清一统志·广东统部》: 澄海协设千总驻守于此。

  • 白花场

    即今四川宜宾县东北白花镇。清光绪《叙州府志》卷8宜宾县:白花场在“治东北一百二十里”。

  • 仓子埠镇

    即今湖北新洲县西三十八里仓埠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捻军“东走黄冈,掠舟仓子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