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隆宗
一名达隆宗。即今西藏浪卡子县东南打隆。藏语意为虎乡。1960年改设打隆县。1964年撤销,并入浪卡子县。
一名达隆宗。即今西藏浪卡子县东南打隆。藏语意为虎乡。1960年改设打隆县。1964年撤销,并入浪卡子县。
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吴越国置,治所在嘉兴县(今浙江嘉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的杭州湾以北(不含海宁市)、桐乡市以东地区及上海市所属吴淞江以南地区。北宋属两浙路。南宋属两浙西路。庆元元年(1195)
即鼍矶岛。今山东长岛县北砣矶岛。《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 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龟岛即今砣矶岛。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 积粟山 “在昌平县西二十里。下有唐太尉朱怀珪墓”。《清一统志·顺天府一》: “相传元时积粟于此。”
又作能兔河。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上游,为乌拉河的支流。清 《乾隆内府舆图》 作“能图必拉”。光绪 《吉林通志》 卷22: 乌苏哩江“又西北径能图山东受能图河。河出东南窝集中,三泉齐发,西北流,
唐贞观四年 (630)置,治所在龙水县 (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州市大部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部地。乾封中改为宜州。唐贞观四年(630年)置,治龙水县(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宜山一带。乾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山桑县置,属亳州。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金属寿州。元属安丰路。明属寿州。清初属亳州,雍正十三年 (1735) 属颍州府。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在安徽省境北部
古道路名。又名阴平道。为甘肃入蜀的重要交通道路。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行, 至四川平武县东。因山径险窄, 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不得易右肩,故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担出涪,邓
①东晋义熙中置,为晋熙郡治。治所即今安徽潜山县。隋为同安郡治。唐为舒州治。南宋嘉定十年(1217)迁治皖口(今怀宁县东北山口乡),端平三年(1236)迁治罗刹洲(今贵池市西六十里),后又迁治宜城(今安
①在今广西兴安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7兴安县:白云驿“在县东北漓江上,驿南有万里桥,漓江所经”。②唐置,即今陕西太白县西南白云镇。
亦作扬子山。在今湖北房县西北。民国《湖北通志》卷8房县:羊子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石如羊,故名。一名扬子山,筑水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