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庐山

庐山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南,合而为一。”

②古称南障山。又名匡山、匡庐。即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其次为香炉、五老、天上等峰。《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水经·庐江水注》:“《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誉称“匡庐奇秀甲天下”。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迭泉、含鄱口等。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1)别名匡庐、匡山。《水经注·庐江水》:“庐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舍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临鄱阳湖。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9千米,宽约16千米。主峰汉阳峰,最高海拔 1474 米。多峭壁、瀑布和云海。仙人洞、五老峰、香炉峰、含鄱口、龙首崖、三叠泉等为重要景点。夏季凉爽,为著名避暑胜地。植物品种丰富,建有以引种驯化为中心的庐山植物园。富人文景观。有始建于东晋的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北宋观音桥等著名古建筑。山顶牯岭镇一带多名人别墅,建筑风格各异,并有各种旅游、疗养设施。建有登山公路和缆车。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2)旧县级行政区名。1978年由庐山管理局改置,驻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1980年撤销,改设九江市庐山区。

庐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北燕州

    北齐置,治所在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辖境相当今河北怀来、涿鹿、昌平等县地。北周改为燕州。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七年(624)复置,贞观八年(634)改为妫州。北齐置,治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

  • 南龙冈

    在今河南正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50真阳县: 南龙冈 “在县南三里。势颇高峻,拱峙如屏”。

  • 白塔峪堡

    明置,属宁远卫。即今辽宁兴城市西北白塔满族乡《方舆纪要》卷37宁远卫“兴水堡”条下:“白塔峪堡在白塔峪口,其东为陡岭口可按伏。”

  • 淳化县

    ①北宋淳化四年 (993) 置,属耀州。治所即今陕西淳化县。宣和元年 (1119) 改属邠州。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②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清溪县置,属严州。治所在今浙江淳

  • 兰溪

    ①一名茹兰溪。在今安徽东至县东南,为尧渡河支流。《元丰九域志》卷6建德县有兰溪。《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尧城溪”条下:“茹兰溪亦在县东南。源出迎春、朝霞二洞间,西流会尧城溪,达东流县,入大江。”②钱

  • 四草湖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北。连横《台湾通史·独立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日军侵台时,台湾军民迎战日军,“提督陈罗统翊安军备四草湖”,即此。原为岸外沙洲,今已陆化。镇海小学内有四草炮台等遗迹。

  • 漓山

    又名沉水山、象山、象鼻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唐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 “漓山在訾家洲西,一名沉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 《寰宇记》 卷162临桂县: “漓山在城南二里。漓水之阳,因以名焉。

  • 六灶镇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六灶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北六灶镇在“邑西北二十四里”。在上海市南汇区北部。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六灶,人口2500。因原为六灶汛地,故名。明成集市。清

  • 望楼港

    在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望楼河口望楼港。明正德 《琼台志》 卷6崖州: 望楼港 “在州(治今崖城镇) 西八十里。水自抱里村岭下,流经望楼村入海。番国贡船泊此”。村名。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部。

  • 太公城

    故址在今缅甸中部抹谷附近。相传为缅甸最古都城。据《新元史·外国列传》 “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马来城、安正国城和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新唐书·南蛮列传下》 骠国之“悉利移”城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