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嵩山

嵩山

①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海滨。《清一统志·兴化府》: 嵩山 “上有石室,苔纹成 ‘文笔峰’ 三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

②在今山东临朐县西南五十二里。《清 一统志·青州府一》: 嵩山 “有異水洞,出银矿,又出铅、铁、铜、锡、丹砂之类。山下河水,间出砂金”。

③古名嵩高、外方、大室。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旧唐书·高宗纪》: 永淳元年 (682) 七月,“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武则天圣历二年 (699) 二月,“幸嵩山”。《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引《旧志》 曰:“嵩山在登封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④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9上津县: 嵩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高耸,与洵阳县诸山相接”。


在河南省中部,其主体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称外方山。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为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极峰未计在内)。嵩顶又名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主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茅麓山寨

    在今湖北兴山县西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6兴山县: 茅麓山寨 “ 《县志》,康熙三年,李来亨拥众茅麓山,列寨拒守,最为险峻。大军合围,协领莽依图、统领赉塔冒矢石,毁其寨,来亨举家自焚,余众皆降。…

  • 青云 (雲) 峰

    在今广东仁化县北。《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 青云峰在 “县北五十里。高耸凌云,一水萦回,四山环拱”。

  • 宝山州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升宝山县置,属丽江路。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北一百三十六里宝山石头城。明属丽江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 废。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宝山县置,治今云南省丽江

  • 绒辖

    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为边疆要地。清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一南行三日可抵绒辖边隘”,即此。

  • 崖门

    即今广东新会市南崖门。在崖山与汤瓶嘴山间,形如门,故名。元 《宋季三朝政要》 卷6: “戊寅六月,祥兴帝迁于崖山。崖山在海中,两山相对,势颇宽广,中有一港,其口如门,可以藏舟。(张)世杰以为形胜之地,

  • 汶阳郡

    东晋义熙初析新城郡置,治所在高安县(北周改远安县,今湖北远安县西北旧县镇)。《南齐书·州郡志》:“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

  • 东辽河

    亦名赫尔苏河。即古之南苏水,为辽河东源。源出吉林东辽县萨哈岭,曲折西南流入辽宁省,于昌图县西古榆树附近与西辽河汇合为辽河”。《清史稿·地理志》 昌图府辽源州:“西辽河即西喇木伦河……东辽河自怀德入,

  • 太鲁阁峡

    在今台湾省花莲县北,立雾溪谷中。西起上游,东至太鲁阁。“太鲁阁”为高山族语“美丽”之意。立雾溪东流于南北岸高峰间,石灰岩夹峙,东西长约19公里。南侧断崖高达1000米,蔚为壮观。在台湾省花莲县北境立雾

  • 耿家庄

    即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南耿家堡子。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51: “耿家庄卡路,在英峨边门内。”

  • 卓州

    唐永徽二年 (651) 置羁縻州,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