崿岭
即鄂岭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说东京不可守,“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
古山名。又作鄂岭阪或鄂阪。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年),魏分兵镇荥阳、虎牢,使侍中尔朱世承镇此。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谓若守东京,则此岭及汜水、龙门皆应置兵。
即鄂岭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说东京不可守,“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
古山名。又作鄂岭阪或鄂阪。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年),魏分兵镇荥阳、虎牢,使侍中尔朱世承镇此。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谓若守东京,则此岭及汜水、龙门皆应置兵。
①在今福建长汀县东北龙门。《清一统志·汀州府》:龙门峡“在长汀县东北四十里。地名含前。石洞盘屈深邃,中开一峡,峡中有溪。乡人贸竹木者,俱从此出”。②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南桂江中。《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与大境门同为长城边口。门外丛山夹谷,形势险要,是通蒙、俄咽喉要道。
即今广东肇庆市东北五十里广利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46:高要县有广利墟。
①战国时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高陵县城西南一里。秦属内史。西汉属左冯翊,左辅都尉驻此。东汉为左冯翊治。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改名高陆县。北魏迁治于今高陵县,为冯翊郡治。隋大业二年 (606) 复
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山东单县南一里。西汉属山阳郡。东汉改为侯国,后复为县,属济阴郡。西晋后废。隋开皇六年 (586) 复置,属曹州。大业初属济阴郡。唐属宋州。五代唐为单州治。明洪武元年 (1368)
在今甘肃武都县东五十里。《元和志》卷39将利县: “武都有紫水,泥亦紫,汉朝封玺书用紫泥,即此水之泥也。又出上品雄黄,色如鸡冠。”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金山卫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高家嘴 “在府东百余里翁家港口。此港险要,嘉靖三十四年,青 (村)、南 (汇) 二所各募兵守此。三十九年始罢。今属青村所。《海防考》:
1913年析大姚县置苴却行政委员,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南仁和街。1929年改为永仁县。
即今云南楚雄市西北四十里吕合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为吕合驿。在云南省楚雄市北部。面积170.99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庙(村),人口840。相传南诏时吕纯阳来过此地,后建有吕祖阁,名为吕
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莱芜市西。《春秋》:宣公元年(前608),“公会齐侯于平州”。杜注:“平州,齐地。在泰山牟县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封王唊为平州侯,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