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崇善寺

崇善寺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明代又改名崇善寺。原在旧城外,明洪武初扩建太原城,寺地划入城内。洪武十四年 (1381) 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荐其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建大雄宝殿、大悲殿等。清同治三年 (1864) 大部建筑毁于火灾。现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宇和塑像皆明初遗物。

②亦名贝尔庙。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内。清乾隆八年 (1743) 由阿巴哈纳尔旗 (俗称贝子旗) 巴拉吉日道吉贝子和巴拉朱尔伦德布一世活佛主持修建,因名贝子庙。又因活佛曾得 “班智达”,意即总明的布教者称号,又名 “班智达葛根庙”,乾隆赐今名。历有兴建,有朝克钦等七大殿、五活佛殿、五佛塔、三十多个庙仓及两千多住宅,殿内有大量的壁画,为清代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


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隅。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改今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恭王朱㭎为荐其母高皇后,在旧寺基础上扩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当时既为佛寺,又为皇家祖庙。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被焚,现存山门、钟楼、大悲殿和东西两厢。殿内塑像完好无损。寺内保存大量宋、元、明版佛教藏经和两套500多年前的壁画临摹本,三尊明初泥塑贴金菩萨立像,均为珍品。门前有明洪武时铸造铁狮一对,神姿威猛,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猜你喜欢

  • 章丘山

    即女郎山。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章丘山。《方舆纪要》 卷31章丘县 “龙盘山” 条下: 女郎山,“ 《志》 云: 在县北一里。顶有三阳洞,甚深邃。《三齐记》: 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丘。县因以名”。

  • 红阳侯国

    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红山之南。成帝河平元年(前28)封王立为侯国。东汉废。

  • 巴哈柴达木

    在今青海大柴达镇南。民国汪公亮《西北地理》第五节:青海柴达木戈壁区有巴哈柴达木。

  • 思茅厅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分车里九土司及攸乐地置,属普洱府。治所即今云南思茅市。1913年废为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治今云南省思茅市。属普洱府。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思茅市地。1913年废厅,

  • 黄岭镇

    即今浙江萧山市西南黄岭村。《资治通鉴》: 唐中和三年 (883),“刘汉宏分兵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钱镠将八都兵自富春击之,破黄岭”。即此。《方舆纪要》 卷92萧山县: 黄岭镇 “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之

  • 怀泽县

    南朝梁改怀安县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南一百里思怀。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南尹州。贞观八年(634)属贵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古县名。南朝梁以怀安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

  • 朗中县

    建置不详。北周为梁安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

  • 闻喜县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里。《汉书·武帝纪》:武帝 “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东汉移治左邑 (今闻喜县)。北魏属正平郡。北周武帝移治柏

  • 南浦桥

    在今福建浦城县南门外南浦溪上。《方舆纪要》 卷97建宁府浦城县: 南浦桥 “在县城南。旧名县南桥,宋隆兴初建。一名上官桥,盖是时权县事者为上官端仪也。后废置不一,洪武九年,叠石为址,架木为梁,上覆以亭

  • 东陵山

    在今山东章丘市南。《隋书·地理志》:章丘有东陵山。《元和志》卷10章丘县:东陵山“在县(故治在今市西北水寨镇)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于东陵之上”。山南有盗跖冢,亦名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