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岔河镇

岔河镇

①即今江苏洪泽县东三十六里岔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山阳县西南有“岔河”。1941—1949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置淮宝县治此。

②旧属如皋县,即今江苏如东县西五十二里岔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如皋县东有“岔河”。


(1)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南部。面积49.2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岔河,人口 2130。以村跨朱龙河两岸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属韩城公社。1961年析置岔河公社,1984年复乡,1993年改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芦苇。有轧钢、农机修造、木器等厂。公路接唐宝公路。(2)在江苏省邳州市北部。面积71.5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岔河,人口 5000。明永乐年间成村,地处东、西河和鱼沟三水汇流处,故名。1949年设岔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9年置镇。产小麦、稻、玉米、棉花、蚕茧。肉兔、山羊养殖业较发达。矿产有石膏、黄沙、红石、高岭土。有建材、石膏、造纸、缫丝、纸制品、木材、造船、人造大理石等厂。剪纸、农民画、民间工艺品著名。310国道和岔台、林四公路经此。古迹有汉初留侯张良所建黄石公庙遗址。(3)在江苏省洪泽县东北部,东北、东、东南临白马湖。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岔河,人口 4300。因浔河穿街分岔,故名。1949年设岔河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7年复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等。盛产鱼虾。有建材、磷肥、印刷、农机等厂。淮金、洪淮公路经此。浔河通航运。有革命烈士墓。(4)在江苏省如东县西南部,如泰运河、九洋河两岸。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口8.9万。镇人民政府驻岔河,人口1万。镇因地处两河分岔处得名。1949年为岔河镇。1958年属岔河公社,1962年析建岔河镇公社,1981年复置镇。1987年岔东乡并入,2000年岔南、岔北二乡并入,2001年古坝镇并入。产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蚕茧、水产品等。有丝绸、机械、轧花、电子、容器、包装等厂。黄如掘、洋兴等公路经此。(5)在贵州省毕节市南部、岔河北岸。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岔河村,人口 3150。镇以河名。1949年分属朱昌、鸭池乡,1954年析置岔河、双寨、木来、茅草坪乡。1958年改置公社,随即并入朱昌公社。1984年改置岔河镇,双华、草坪乡和木来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为今镇。产玉米、大豆、稻、生漆、油桐、茶叶。富煤矿。有商贸、运输、建材等业。朱木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大涨海

    即涨海。指今南海东部。《梁书·南海诸国传》:“又传扶南东界即大涨海。”

  • 大虫江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叆河。为鸭绿江支流。清《满洲源流考》卷15引《元一统志》:“大虫江在辽阳路,发源县东南龙凤山分水岭下,东南流经废博索府(即婆速府),南流合于鸭绿江。”

  • 奎苏塘

    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奎苏乡。清道光 《新疆识略》 卷2巴里坤: 奎苏塘 “东至松树塘八十里”。

  • 刘公岛

    在今山东威海市东海中。为威海卫外蔽。周三十里,多林木,有田可耕。《明史·河渠四》:“自海洋所历竹岛、宁津所、靖海卫,东北转成山卫、刘公岛、威海卫,西历宁海卫,皆海面。”光绪《文登县志》卷1:刘公岛,“

  • 宋子县

    秦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东汉废。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北齐废。隋开皇初复置,属栾州。大业初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赵县东北宋城村。属巨鹿郡。东汉省。北魏永安二年

  • 石室

    又名圣心大教堂。在今广东广州市区中部,一德路旧部前街。旧址为清朝两广总督署,咸丰六年(1856)被英法侵略军所毁,十一年(1861)法国据《天津条约》强行在此建教堂。因教堂墙壁及柱子皆用花岗石砌筑,俗

  • 淤黄河

    明至清中叶黄河故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 东京留守杜充藉口抗金,在李固渡 (今河南滑县西南) 以西,扒堤决河东流,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夺泗入淮。此后,河道不断南移,自开封、商丘、徐州由泗入淮,明

  • 黑阳山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方舆纪要》 卷47原武县: 黑阳山 “在县 (按旧原武县,治今原阳县西南原武镇) 北二十里。连阳武县界。黄河经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又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县东及黑阳山,由蒲

  • 湫头山

    在今甘肃华亭县西北四十里。汭水北源出此。《清一统志·平凉府一》: 湫头山 “即朝那山。有朝那湫,潆洄五里”。

  • 利济池

    在今四川富顺县。《新定九域志》卷7:“支江利济池,传云:用此水淋灰,则盐干白而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