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小黄河

小黄河

①元时对卢沟河的俗称。即今河北永定河。《明史·河渠志五》:“《元史》名卢沟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

②指旧黄河。在今安徽西北部。《明史·地理志》颍州:“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于河南,由陈州合颍,径太和县,又径州城北,又径颍上县,至寿春同入于淮。永乐九年,河复故道。宣德、正统、成化、正德间,河、颍时通时塞,俗亦称颍为小黄河。”

③淮水支流潢河下游的俗称。在今河南光山、潢川二县境。《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小黄河“在光州治前。源出湖广麻城县分水岭,北流合恨沟入淮”。《清一统志·光州一》:黄水“自湖北麻城县界流入光山县,名官渡河,东流至州西北,名潢河,又曰小黄河”。

④即瑟水。在今河南罗山县东。《方舆纪要》卷50罗山县:小黄河“在县南门外。源出灵山,萦绕县城,东流合于竹竿河”。

⑤即今云南罗平县东之黄泥河。《方舆纪要》卷114亦佐县:小黄河“在县治旁。四时色黄,因名”。


古水名。(1)元末贾鲁治河,疏浚自黄陵冈(今河南兰考县东)东出徐州的黄河下游河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西)黑洋山,折东南夺颍入淮。而贾鲁所浚治河道,虽未断流,但水脉微细,故俗称小黄河。(2)今河南省扶沟、淮阳、西华等一线的沙水(即宋蔡河故道),屡为黄河所夺,故俗称小黄河。


猜你喜欢

  • 南州津

    即采石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陈书·宣帝纪》: “自今有罢任之徒,许分留部下; 其已在江外,亦令迎还,悉住南州津里安置。”又称南津。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

  • 浪石镇

    北宋置,属临桂县。即今广西阳朔县北漓江东岸浪石。古镇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北朗石。北宋属临桂县。

  • 连山关

    明置,属定辽中卫。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西南连山关镇。明《辽东志》卷2:连山关在“(辽阳)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朝鲜入贡之道”。《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连山关在“司东南百八十里。地有连山,因名。朝鲜入贡

  • 佳勒则宗

    一名江孜。即今西藏江孜县。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载: “西番 (藏) 语: 佳勒,胜也,则,边也。宗居边境,为名胜地,故名。”

  • 义阳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置,都新野县(今河南新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邓州、信阳二市与新野、唐河、桐柏、信阳等县及湖北随州、枣阳、广水等县市地。其后治所属有迁徙,太康九年(288)改为义阳郡。西晋泰始元年

  • 耶懒

    金大定十一年 (1171) 于耶懒路故址置耶懒猛安,属恤品路。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塔乌黑河流域。承受三年 (1198) 设节度使。《金史·地理志》 恤品路: “耶懒又书作押懒。”

  • 黄浦口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北黄浦乡。《明史·河渠志二》: 万历六年 (1578),潘季驯言: “淮决高家堰、黄浦口,水多东溃,堤弗固也。”

  • 富林镇

    即今四川汉源县。民国 《汉源县志》 卷2: 富林镇 “旧称富林营,在治南六十五里富林乡。唐、宋为阳山县,通望县治。明为大渡河守御千户所治。万历间迁入城。清康熙间定其场期,设场最早,今改为镇”。1952

  • 羊卓云角

    即洋卓雍错。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清松筠《西招纪行诗》注:巴则山“岭南有大海子,番名洋卓云角”。

  • 兴安州

    明万历十一年(1583)改金州置,属陕西布政司。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南。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的汉水流域。清顺治四年(1647)移治今安康市,属陕西省。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为兴安府。明万历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