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庭湖
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北三十里蚕尾山下,世称小洞庭湖。唐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序》称“左拂蚕尾”。诗中说:“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即指此湖。
古湖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蚕尾山下。安山湖流入。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曾宴其僚五太守于洄源亭,作《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在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北三十里蚕尾山下,世称小洞庭湖。唐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序》称“左拂蚕尾”。诗中说:“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即指此湖。
古湖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蚕尾山下。安山湖流入。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曾宴其僚五太守于洄源亭,作《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亦名尸弃尼、识匿、瑟匿。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帕米尔西南喷赤河东岸舒格南。《新唐书·西域传》:识匿“初治苦汗城,后散居山谷。有大谷五,酋长自为治,谓之五识匿,地二千里,无五谷”。
即今安徽芜湖市北临江之弋矶山。《明一统志》 卷15太平府: 驿山 “在芜湖县北八里,临大江。南唐时设馆驿,列市肆于此,故名”。
在今安徽无为县西南九十里。《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庐江县有上簿山。《清一统志·庐州府》:桐山“又名上箔山,即《隋志》庐江县上簿山也”。
在今四川南江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68南江县:龙来山“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相传古邑人避兵处”。
即今南广水。从今云南威信县境往北流入四川。《寰宇记》卷79戎州:“黑水,从胡监生僚界出东海,流入蜀江,唐天宝六年改为皂水。”
明弘治七年 (1494) 改九名九姓独山州置,属都匀府。治所即今贵州独山县。州南二十里有独山,据清嘉庆 《贵州通志》 卷2 《都匀府图说》称: “群嶂相联,一峰独峙,州因以名。” 1913年改为独山县
在今河北正定县北东权城。《元和志》卷17真定县:权城“即古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復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即今江西进贤县北十五里七里镇。清同治《南昌府志》卷4有七里墟镇。
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1928年改为热河省。治所在承德县 (今河北承德市)。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1956年撤销,分别并入今河北、辽宁二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旧省名。192
即今山东淄博市(张店)西十里马尚镇。清嘉庆《长山县志》卷1《市集》:马尚“在县(今邹平县东长山镇)东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