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君县

宜君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改宜君护军置,属北地郡。治所即今陕西耀县。西魏大统五年(539) 迁至今铜川市西北玉华南四里,为宜君郡治。隋开皇三年 (583) 郡废,县属雍州。大业初属京兆郡。唐武德七年 (624) 属宜州,贞观十七年(643) 废。二十年 (646) 复置,属雍州。永徽二年 (651) 又废。龙朔三年 (663) 复置,属坊州。治所即今陕西宜君县。元改属鄜州,明属延安府鄜州。清属鄜州。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在陕西省中部。属铜川市。面积 1476 平方千米。人口9.2万。辖5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前秦苻坚置宜君护军(在今耀州区城关镇),军以川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宜君县,县以军名;于今县东西村乡石堡村置石保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石保县入宜君县(治今耀州区境)。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宜君县废,二十年于玉华宫(今县西南)复置。永徽二年(651年)再废。龙朔三年(663年)析中部、同官两县地于今址复设宜君县,属坊州。五代、宋、金因之。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后属鄜州。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8年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辖地分别并入铜川市和黄陵县。1961年以原区域复置,属延安专区。1969年属延安地区,1983年属铜川市。地处黄土高原区。青河、五里镇河、雷塬河等东注洛河。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高粱、油菜籽、烤烟为主。特产“宜党”。矿产有煤炭、铁、天然气、石油、石灰石、油页岩等。工业以采煤为主,森林采伐占相当地位。有炼铁、农机、陶瓷、面粉、酿酒、食品加工等厂。油布为主要手工业产品。西包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彭祖墓、福地石窟、哭泉。


猜你喜欢

  • 沱沟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许州一》: 沱沟 “在郾城县东南五十五里。汝水别流也”。

  • 二酉洞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二里翠屏山麓。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1:二酉洞“洞高宽各七八尺,宽敞圆明,其深莫测。两崖石壁天然层叠,状若图书,旁有石窍,别为一洞。乾隆五十七年权州事丁映奎建亭其上,

  • 高邨镇

    即今河南荥阳市北二十二里高村乡。《清一统志·开封府二》: 高邨镇 “在荥泽县境。河阴废县西南十里”。

  • 乔司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南乔司镇。原名汤村镇。清初迁盐课司于此。镇西北有戊寅公墓,俗名千人坑,为1938年日本侵略军屠杀乔司平民之罪证。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南部、钱塘江北岸。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4.2万

  • 龙阳山

    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南七十七里。《元丰九域志》卷6:龙阳县有“龙阳山”。《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龙阳山“旧名横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后以名县”。龙阳县以此名。

  • 九胜山

    在今四川洪雅县北一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九胜山“九峰屹立,近如屏阑,远如户闼,为县之胜”。

  • 吴公市

    在今江苏太仓市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吴公市“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小娄塘”。

  • 河市坝镇

    即今四川达县西南河市镇。民国 《达县志》 卷1: 河市坝 “距城三十里”。

  • 芜蒌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深州。治所在今河北饶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17:“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仍属深州,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

  • 素罗汗山

    在今甘肃临潭县东。《资治通鉴》: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三月,壬寅,王孝傑、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