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定襄县

定襄县

①西汉置,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移治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三里待阳村,属新兴郡。北魏永安中移治今定襄县,为永安郡治。北齐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忻州。北宋熙宁五年 (1072)废,元祐元年 (1086) 复置。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②东晋元帝侨置,属新兴侨郡。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北。隋大业初废。

③唐贞观十四年 (640) 置,属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永淳元年 (682) 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黄合少乡城墙村古城。一说治今呼和浩特市东南美岱二十家子古城。属定襄郡。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改属云中郡。东汉末废。(2)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今山西省大同市。为云州治。永淳元年(682年)废。(2)今县名。在山西省中部。属忻州市。面积865平方千米。人口20.8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晋昌镇。西汉置阳曲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阳曲县移治今太原界,在阳曲县故城改置定襄县,属新兴郡。三国、两晋因之。北魏永安中改属永安郡。北齐废,移平寇县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将移平寇县于崞城(今原平市西北)。唐武德四年(621年)分秀容县复置定襄县,属忻州。五代仍之。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秀容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仍属忻州。金、元、明、清因之。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初属太原市,后属忻县专区。1958年与忻县并为忻定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恢复原制,仍属忻县专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忻定盆地东部。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同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矿产有铁、铝土、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蛇纹石等。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陶瓷、食品、酿造等。忻蒋铁路支线和忻阜、忻宏、定尧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白佛堂、西河头地道、阎锡山故居、西社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大安军

    ①唐天宝十二年(753)置, 治所在大同川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梁素海东岸阿拉奔古城)。天宝十四年为安北都护府治。至德二载(757)改为镇北都护府治。乾元中改为天德军。②北宋至道二年(996)置

  • 鸡止崖

    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明一统志》卷72雅州:鸡止崖“在荣经县西二十五里。本名栖止,其岩临大关山之险,至此路方平坦,肩担背负者皆栖止于此,故名。《寰宇记》又名鸡心山,盖传写之讹”。

  • 武城

    ①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西南。《史记·赵世家》: 幽缪王迁二年 (前234),“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②在今山西介休市东。《清一统志·汾州府一》:武城 “在介休县东四十五里。秦遣武安君

  • 涧池堡

    清嘉庆初建。即今陕西汉阴县东南二十里涧池镇。

  • 崱山

    在今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33 “塔山” 条下: 崱山,“其山崱嵂高大,横亘数里,因名”。

  • 苍荣州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汉源、甘洛等县境。北宋以后废。

  • 乌蒙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于乌蒙部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东二十里。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市及鲁甸、永善、大关、盐津等县地。后至元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乌蒙府。

  • 弓门寨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属秦州。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后改为弓门镇。

  • 堂阳镇

    北宋皇祐四年 (1052) 改堂阳县置,属南宫县。在今河北新河县西北。

  • 弦州

    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定城县 (今河南潢川县)。贞观元年 (627) 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贞观元年(627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