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定州

定州

①北魏天兴三年 (400) 改安州置,治所在卢奴县 (北齐改名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满城县以南,安国市、饶阳县以西,井陉县及藁城、辛集二市以北地区。其后渐小。隋大业三年(607) 改为博陵郡,九年 (613) 又改为高阳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定州,天宝初改为博陵郡,乾元初复为定州。北宋政和三年 (1113) 升为中山府。金天会中复为定州,寻又为中山府。明洪武初改为定州,属真定府。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属直隶省。辖境相当今河北定州市及曲阳、深泽二县地。1913年改为定县。

②南朝梁置,治所在郁林郡布山县 (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后改为南定州。

③南朝梁置,治所在蒙龙城 (今湖北麻城市东北)。东魏改为南定州。北周改为亭州。

④唐置羁縻州,属泸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高县西南。北宋属泸州。后废。

⑤唐渤海国置,为定理府治。治所在定理县 (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苏城)。辖境约当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苏昌河流域一带。辽废。

⑥高丽置,治所在定东县 (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以东)。辽属东京道。统和十三年 (995) 升军,迁辽西民实之。金废。

⑦西夏赵元昊置,治所在定远镇 (今宁夏平罗县南姚伏镇)。元初废。


(1)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置,治卢奴县(北齐改名安喜县,即今河北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满城县以南,安国、饶阳等县以西,井陉、藁城、辛集等县市以北地区。其后辖境渐缩。北宋末升为中山府,明初又降为定州。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定州、曲阳、深泽等市县地。1913年省,改本州为县。手工业发达。唐宋时织造绸绫、刻丝,和宋时烧造的定窑瓷都十分著名。(2)南朝梁置,治信安县(今湖北麻城市东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麻城市至河南省新蔡县之间区域。北周改名亭州。(3)唐开元年间置,治支江县(今四川高县西南)。属剑南道。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高县、宜宾县南部,云南省永富、绥江等县。明初废。(4)渤海国置,治定理县(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苏城一带)。辽废。(5)辽置,治定东县(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东)。属东京道。后废。(6)西夏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姚伏镇境。辖境相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北地区。明初废。


猜你喜欢

  • 龙门江

    在今越南西北部。元黎崱《安南志略》卷1:“古载交趾封溪县有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化为龙不得, 则曝腮点额。”《方舆纪要》卷112嘉兴州:龙门江“亦在蒙县界。……源出云南临安府宁州,流经此,有石门横截

  • 乞里马出河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北之黑河。《元史·地理志》:黄河“又两日,水南来,名乞儿马出。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乞里马出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

  • 定陵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大峪山下。明十三陵之一,在昭陵北一里。明神宗朱翊钧之陵。主要地面建筑毁于兵火,今仅存明楼与宝城顶。地宫位于明楼正后部,由前、后、左、右、中五个殿组成。整个宫殿顶皆用石起券,呈拱形,

  • 黄夹镇

    旧称黄家店。即今山东乐陵市西北二十里黄夹镇。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1 《舆图志》: 乐陵县西有黄夹镇。在山东省乐陵市西北部。面积126.5平方千米。人口7.14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夹,人口2450。明

  • 安阳亭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县附近。《资治通鉴》:东晋永和五年(十六国后赵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彭城王)遵至安阳亭,张豺惧而出迎,遵命执之”。即此。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十六国后赵太宁元年(349

  • 末柸城

    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南。《元和志》卷16清河县:“故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曰:‘鲜卑段末柸自称辽西公,于此筑城,与石勒相持。’因为名。”

  • 刺利村

    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境黑水河东岸。《旧唐书·地理志》 扶州万全县: “隋废 (上安) 郡为尚安县。旧治刺利村,长安二年移治黑水堡。至德二年八月,改为万全也。”

  • 黄池

    又名黄亭。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二十二里三姓庄北。《春秋》: 哀公十三年 (前482),“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杜注: “陈留封丘南有黄亭,近济水。” 《国语·吴语》: “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

  • 梅口寨

    北宋置,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南梅口乡。《方舆纪要》 卷98泰宁县: 梅口寨 “在县西梅口保。宋绍定五年,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以镇罗源筋竹之寇。后废”。《宋史·兵志六》 福建路邵武军十砦有梅口砦。后为梅口

  • 永穆陵

    南宋理宗赵昀陵墓。在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