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化县

安化县

①南齐置,属随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西魏改为新化县。

②南齐置,属桂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柳州市附近地。后废。

③西魏置,为淮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化县。

④隋开皇十一年(591)置,属丰州。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北。大业初属五原郡。后废。

⑤唐神龙元年(705)改弘化县置.为庆州治。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至德元年(756)改为顺化县。宋乾德二年(964)复名安化县,后为庆阳府治。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明洪武中复置,仍为庆阳府治。1914年因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安化县重名,改为庆阳县。

⑥北宋乾德二年(964)置,属仪州。治所在今宁夏泾源县南新民乡附近。熙宁五年(1072)改属渭州。七年移治制胜关(今泾源县西北四里官庄)。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化平县。

⑦北宋熙宁六年(1073)置,属潭州。治所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里洢水东岸启安坪。据《明一统志》卷63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南宋建炎四年(1130)迁洢溪西岸,即今安化县东南梅城镇。元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1951年迁今安化县(东坪镇)。

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置,为思南府治。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清光绪六年(1880)移治大堡(今德江县)。1914年改名德江县。

⑨1912年改安化厅置,属广西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1914年改为宜北县。


(1)古县名。(1)南朝齐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南。属随郡。西魏改名新化县。(2)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西南。属仪州。熙宁七年(1074年)移治今泾源县。属渭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名化平县。(2)古旧县名。(1)唐神龙元年(705年)改弘化县置,治今甘肃省庆城县。为庆州治。至德元载(756年)改为顺化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复为安化县。宣和末后为庆阳府治。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废入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为庆阳府治。清代因袭。1913年废府留县。1914年因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安化县重名,改名庆阳县,以古府为名。(2)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改水德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思南县。为思南府治。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八年)徙治于大堡,今德江县。属思南府。1914年因与湖南、广西、甘肃三省安化县重名。改名德江县。(3)旧县名。1912年由安化厅改置。治安化(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1914年更名宜北县。(4)今县名。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水中游。属益阳市。面积 4948 平方千米。人口95.1万。辖16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东坪镇。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析益阳县置,属潭州。县名取“民安德化”之意,沿用至今。治所最初在今启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一说明洪武时)迁今梅城。元属天临路。明、清属长沙府。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益阳专区。1952年县人民政府迁今东坪镇,属常德专区。1962年属益阳专区,1968年属益阳地区,1994年属益阳市。地处湘中丘陵西北部,雪峰山北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资水及支流渠江、潺溪、柘溪、洢溪等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林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用材林蓄积量为850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杉、樟和竹。经济林有油茶、油桐等,盛产茶叶、生漆、松脂和厚朴、杜仲、黄檗等药材。农业主要种植稻、甘薯、玉米、花生等。矿产有煤、铁、锑、钨和磷灰石等。工业有采矿、冶炼、电力、化工、制茶和木材加工,主产纯锑、氮肥、竹木家具等。柘溪电站是省内大型水电站之一。湘黔铁路穿过县西南部,设四站。公路有207国道、怀桃等干线。资水通航。古迹有梅城文庙、小淹文澜塔等。


猜你喜欢

  • 东庄桥

    在今河北任丘市东南。《方舆纪要》卷13任丘县:东庄桥在“县东南三十里滱水上。广三十八丈(按《清一统志》作“长十有八丈”)。县南境之水俱由此达五官淀”。

  • 兴势县

    北魏延昌三年(514)置,属晋昌郡。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兴势山上,故以为名。隋大业二年(606)移治今洋县,属汉川郡。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兴道县。古县名。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治今

  • 乌通山

    在今云南镇雄县北五里。《方舆纪要》卷73镇雄军民府:乌通山在“府北五里。蛮语首曰乌,立曰通,谓此山巍然独峙,如人翘首而特立”。

  • 独木镇

    北宋置,属黄梅县。即今湖北黄梅县东二十里独山镇。《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独木渡在独木镇。”

  • 枧头洲

    旧作现头洲。即今湖南醴陵市东渌水南岸枧头洲乡。清同治 《醴陵县志》 卷1: 现头洲在 “治东三十里”。

  • 定林寺

    ①在今山东莒县西十八里浮来山上。相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殿宇系清同治十三年 (1874) 重修。主要建筑有大佛殿、校经楼等。校经楼原名毗卢阁,传刘勰曾在阁上校阅藏经。刘勰 (465—532) 字彦和,东

  • 白龙县

    ①唐武德二年(619)置,属中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西北。贞观元年(627)废。②五代晋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以白龙津得名。北宋咸平二年(999)改松阳县。古县名。(

  • 盐仓岭

    在今江西吉水县东。《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吉水县 “白富岭” 条下: “ 《志》 云,县东二里有盐仓岭。岭上宽平,南唐时运盐贮岭上以给民,后废。”

  • 九真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清化府。治所在古平县(今越南清化省东南部靖嘉县)。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南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 春秋郑邑,名留。后为周大夫刘子采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王取邬、刘、��、邘之田于郑”。又,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单子、刘子、樊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