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湖

太湖

①又名西湖、大湖。即今北京城西南莲花池。《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太湖在“府西南四十里,广袤十数亩,旁有二泉涌出,经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

②古称震泽。亦名具区。又有笠泽、五湖等名。在今江苏南部,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有岛屿数十个,以洞庭西山和马迹山最大。湖水主要收纳西南荆溪、苕溪诸水入湖,东部通过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太浦口诸港,分别经由望虞河、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黄浦江等河道泄入长江。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太湖“吐吸江海,包络丹阳、义兴、吴郡、吴兴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

③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寰宇记》卷125太湖县:“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流入大江。”《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太湖“在县西南。县西诸山溪之水钟而为湖,东南流经望江县,入于大江。今为平陆”。

④在今河南商城县北。《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太湖“在县北四十里。周五里”。


(1)湖名。古称震泽,又称具区、笠泽、五湖。《吴郡图经续记》:太湖,“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苏浙界湖。大部水面在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市辖境内。形似西突新月,湖西南岸平滑呈圆弧形,东北岸曲折多湖湾、岬角。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一说系由构造断陷—海陆交替—出流堰塞—经淡化而成的潟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3米,湖面海拔3米左右,蓄水量51.4亿立方米。湖中有岛屿51个,面积 89.7 平方千米,以洞庭西山最大,面积79.8平方千米。西南纳苕溪、荆溪诸水,入湖河流计有160余条,水量丰富。出湖河港有59条,主要经浏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泄入长江,成为江南水网中心,兼具蓄洪、航运、养殖、灌溉、旅游等功能。地势低洼,时有涝灾,已兴建环湖大堤、太浦河、望虞河等水利工程。建有太湖大桥。水域辽阔,烟波浩淼,湖、山、岛、洞等自然风景优美,有蠡园、鼋头渚、三山和东、西洞庭山等胜景,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银鱼、红橘,东、西山杨梅、白果和白沙枇杷、碧螺春茶享誉国内外。(2)集镇名。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北部,北濒太湖。属织里镇。人口 5130。为原东湖镇人民政府驻地。民国时曾置义和镇,1956年为义皋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8年置镇。2003年撤销。以北濒太湖得名。产稻、蚕茧、淡水鱼等。特产银鱼、鲚鱼、白虾、百合。有丝绸、服装、针织、皮鞋、铸件等厂。商贸颇旺。有公路通市区,河运便利。


猜你喜欢

  • 芦门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北。明正德末设巡司于此。在今福建省霞浦县西北。明正德末于此设巡检司。

  • 阿克敦城

    又作敖东城。即今吉林敦化市。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敦化县,土名敖东城,又名阿克敦城。”

  • 小漫天砦

    五代后蜀置,属绵谷县。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三十五里小漫天岭。《宋史·王全斌传》:乾德中伐蜀,“命(崔)彦进、(康)延泽督治阁道,数日成,遂进击金山砦,破小漫天砦”。即此。

  • 拉达克

    在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境内有拉达克山、拉达克河而得名。藏语称其地为麻域、芒域,古为羊同国属,公元7世纪前期为吐蕃王朝 (约629—842)征服; 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于此建立政权,治所在今列城,为西藏

  • 帖仡佬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北。后废。

  • 朗公山

    一名朗公谷。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水经·济水注》: 玉水 “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 通济堰

    ①南朝梁修。在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四十八里堰头村。《方舆纪要》 卷94 松阳县: 通济堰,“《志》 云: 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祐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茸治,以溉松、遂二县之跷

  • 山只昆部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之散只兀(又作珊竹、撒勒只兀惕)部,是蒙古分部之一,与乞颜部为同族疏属。居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之东,辉河、伊敏河流域。

  • 阿什根山

    在今青海省东境。《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阿什根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一百十里, 山不甚高,当东西往来孔道”。

  • 南王庄

    即今河北井陉县南二十二里南王庄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井陉县图: 东南有南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