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和城

太和城

①北魏筑,在今河南嵩县南,汝水东南岸。《水经·汝水注》:汝水“东北流径太和城西,又东流径其城北”。《方舆纪要》卷51伊阳县:太和城“在县西南,后魏时筑。其后西魏得其地,置兵为防御之所”。

②唐代“河蛮”所筑、南诏重加修筑,为太和赕治所。开元二十六年(738)至大历十四年(779)为南诏都城。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十里太和村一带。唐樊绰《蛮书》卷5:“太和城北去阳苴咩城一十五里。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郑蛮利之文,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南诏德化碑》及部份城垣尚存。


即今云南省大理市北太和村。本河蛮所筑。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南诏王皮逻阁所取。次年,南诏统一六诏,于此建太和城,周十余里,为南诏政治中心。夷语称山坡陀为“和”,太为“大”,意即山坡上的大城。白语名岛熬,岛为“大”,熬为“村”,意即“很大的村子”。至8世纪末异牟寻徙都阳苴咩城。公元766年阁罗凤在城中所立蒙国“大诏碑”(即“南诏德化碑”)至今犹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蚶江

    即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置泉州府通判于此。

  • 圣母砦

    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圣母砦“在县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一名取毒砦。俗传有圣母取恶蛇弃之,因名”。

  • 南陵山

    在今四川巫山县南隔江一里。南宋陆游《入蜀记》: “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又称向南山。在重庆市巫

  • 热振寺

    又作热正寺。北宋嘉祐二年 (1057) 建。在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东北热振藏布北岸。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

  • 银冶山

    在今浙江诸暨市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92诸暨县 “句乘山” 条下: 银冶山 “相传山有银矿”。

  • 鄂罗克泊

    在清外蒙古赛音诺颜部境,推河所注。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的鄂罗克湖。《清一统志·喀尔喀》: 鄂罗克泊 “在库冷白尔齐尔地之东南,推河南流入此”。

  • 黄花关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一百零八里黄花岭上。《清 一统志 ·杭州府二》: 黄花关 “在昌化县(今昌化镇) 北六十里,与宁国县接界,最称险要”。

  • 七宝山

    ①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三十里,与无为县接界。《方舆胜览》卷48无为军:七宝山“在巢县。濡须山谓之东关,七宝山谓之西关”。《方舆纪要》卷26巢县:七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含山县界之濡须山对峙,相距十里。

  • 麦兰河卫

    明永乐四年(1406)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穆棱县东北穆棱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所今地不详,辖区约今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后废。

  • 阳平亭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城西。《资治通鉴》:东汉建安九年(204),袁尚将兵救邺,“尚果循西山来,东至阳平亭,去邺十七里,临滏水为营”。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故邺县东。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