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生桥

天生桥

①在今江苏溧水县城西十里胭脂河上。《清一统志·江宁府》 引《江南通志》称:天生桥“高十二丈。明洪武十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胭脂河,因石势而成,故名”。

②在今贵州安顺市南。《方舆纪要》卷121安顺府:天生桥在“(十二营长官)司东北四十里。为往来要道”。

③在今贵州安顺市东北龙潭洞前。《清一统志·安顺府》:天生桥,“《府志》: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经其下,惊涛急流,乃天设之险也。《名山记》:一名跨潭,溪广二丈许,长二十余丈”。

④明置天生桥哨,属乌撒卫。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清属威宁州,置天生桥汛。

⑤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天生桥在“司(治今广顺镇)北三十里。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流其下,人行其上,平坦如桥”。

⑥在今云南临沧县南百余里。清有千总额外外委驻防。

⑦一名天桥。又名石马桥。在今云南大理市西。《明一统志》卷86大理府:龙尾关“其右有石长丈余,名天桥。洱河之水过其下,两岸石险,人不可度。又名石马桥”。

⑧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15路南州:天生桥“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一在州东北十二里, 皆石梁可渡,不假人力, 因名”。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城东10千米。为都岗河上游自然形成的一座石灰岩桥,高70米,宽10米,长50米,都岗河穿石而去,景致奇特壮观。岩壁满布蜂窝状洞穴,栖居岩鸽、红嘴鸦等高原禽类。天生桥附近方圆2.3千米范围内分布高原温泉多处,水温40~54℃,为当地著名风景游览区。


猜你喜欢

  • 军阳山

    在今江西弋阳县南。《寰宇记》卷107信州弋阳县: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昔有将屯兵于山阳,故名。唐贞元中出银、铁”。

  • 马颈子

    在今四川雷波县西一百里。产银、铅矿。清有千总驻防。

  • 辛庄

    ①即今河北故城县东北三十四里西辛庄乡。清光绪《故城县志》卷4:新北下乡东辛庄、西辛庄“距城十五里”。②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1944—1950年先后为双山、麓水县治。

  • 涪水关

    唐置,属江油县。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东。《新唐书·地理志》 江油县: “有涪水关。”《方舆胜览》 卷70龙州: “十二关” 中涪水关 “距城一里”。

  • 栖东县

    1941年3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栖霞县东部析置,治马连冢 (今山东栖霞县东北马陵冢)。1953年7月撤销,并入栖霞县。旧县名。又称栖东行署区(县级)。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栖霞县东部析置。以位县

  • 东钱湖

    在今浙江鄞县东南。面积21平方公里。原系泻湖,约晋时成湖,唐时名西湖,宋名万金湖、东钱湖。宋《乾道四明图经》卷2:东钱湖,“夏侯曾先《地志》云:其湖承钱埭水,故号钱湖”。《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东钱

  • 东舍溪

    又名圻溪。在今江苏宜兴市东南。《寰宇记》卷92宜兴县:“圻溪,今俗呼为罨画溪。在县南三十六里。源出悬脚岭,东流入太湖。”《清一统志·常州府一》:东舍溪“唐刺史李栖筠于溪南置贡茶舍,俗谓之东舍溪。又名五

  • 思濛江

    亦作思蒙水、斯磨河。即今四川眉山县西之思蒙河。《元和志》 卷32丹棱县: 思濛水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 卷74丹棱县: 思濛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出蒲州 (江) 山泉,东流入通义县”。至青

  • 东坡山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三里。《清一统志·安顺府》:东坡山“高三十里,亘十余里,州之镇山。与山连麓者有笔架山”。

  • 双州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龙乡县(今广东罗定县南)。隋废。②辽太宗置,治所在双城县(今辽宁铁岭县西南六十里古城子村)。辖境相当今辽宁铁岭县以西、法库县以南一带。金皇统三年(1143)废。辽太宗置,治双城(今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