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龙山

大龙山

①大别山支脉。在今安徽安庆市北,跨怀宁、桐城、安庆三县市界。《明一统志》卷14安庆府:大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里。上有龙池”。《方舆纪要》卷26怀宁县:大龙山“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两山盘亘,下瞰大江,峰峦岩壑,种种奇胜。山周五十里,高十八里”。

②在今江西大余县东。《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龙。自麓至巅凡八里许”。《清一统志·南安府》:大龙山“山顶有幞头岩,右折有呆婆岩,岩后有锡坑山。山有坪、有泉、有田亩”。

③又名龙山。在今山东青州市西二十里。其东有小龙山。《方舆纪要》卷35益都县“尧山”条下:“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有二山,俱蟠曲如龙形。”

④即尧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寰宇记》卷8鲁山县:尧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

⑤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与怀宁、桐城二县市交界处。系大别山余脉。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7千米。主峰三县尖,海拔697米。地形破碎,山体间蚀余丘陵海拔不足50米。有大龙山、杨桥、花山等林场。有五针松、金钱桦、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及白颈长尾雉、小灵猫等珍稀动物。建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东洛城

    南朝宋置,属晋寿郡。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北四十里。《宋书·氐胡传》:元嘉十八年(441)氐王杨难当“倾国南寇,规有蜀土,虑汉中军出,遣建忠将军苻冲出东洛以防之”。即此。西魏于此置东洛郡。在今四川

  • 清平堡

    ①明于宋清平关故址置,在今甘肃环县西北六十五里。《清一统志·庆阳府二》: 清平关 “明置清平堡,嘉靖中移庆阳中路游击驻此”。②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清一统志· 榆林府二》: 清平堡 “旧名砖营儿。明成

  • 乌鞘岭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山海拔3562米。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清一统志·凉州府一》:乌鞘岭“在庄浪县南六十里,安远堡东五里,接平番县界。长二十里”。在甘肃省中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为祁

  • 小罗县

    元置,属定元府。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里(一说在罗甸县东北)。后废。

  • 奉化州

    ①元元贞元年 (1295) 改奉化县置,属庆元路。治所即今浙江奉化市。明洪武二年 (1369) 复为奉化县。②明嘉靖中改因远罗必甸长官司置,属元江府。治所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南五十四里因

  • 鸿门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十七里,附近有鸿门堡。《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历史上有名的 “鸿门宴

  • 龙都

    即龙城。又名和龙城、黄龙城。即今辽宁朝阳市。《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八年(352)前燕慕容儁即位,“改司州为中州,建留台于龙都”。胡三省注:“赵置司州于邺。燕初都龙城,时迁于蓟,故建留台于龙城,谓之龙都

  • 华子岭

    亦作铧子岭。即今辽宁灯塔县东南铧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辽阳州图:东北有铧子岭。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烟台煤矿有华子岭矿区。

  • 零陵

    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 舜 “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 白棘城

    北魏时高昌国地。即今新疆鄯善县。《魏书·高昌传》:高昌王马儒遣长史巩顾礼及其世子马义舒迎北魏将韩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