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诸葛堰
在今云南保山市南六里。《清一统志·永昌府》:大诸葛堰“在保山县南法宝山下,周遭九百八十余丈,中深二丈,汉诸葛武侯所浚。岁久淤涨,明成化三年巡按朱修筑,水分口为三,泄以灌田,俗呼为大海子”。
在今云南保山市南六里。《清一统志·永昌府》:大诸葛堰“在保山县南法宝山下,周遭九百八十余丈,中深二丈,汉诸葛武侯所浚。岁久淤涨,明成化三年巡按朱修筑,水分口为三,泄以灌田,俗呼为大海子”。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温都尔杭盖南。
即今河北威县东二十五里固献乡。民国《冠县志》 卷2: 《旧志》 有固献镇,“在河北,距县一百三十里”。
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白路土百户。
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旧城西南。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卷1:“齐齐哈尔西门外,潴江涨为池,号西泊,土人便之。将军傅玉虑其或涸,凿渠引江水,为源源而来之势,一时畚锸役,豪族子弟应之,渠成,名官沟。……后将
一名高店堡。明置,属碾伯千户所。在今青海乐都县西高店乡。明 《西宁卫志》 卷2: 城东九十里有高店堡。清康熙 《碾伯所志》: “所治西南境,七里堡、深沟堡、高店堡。”
即今吉林桦甸市北常山镇。旧在松花江西岸。因松花江湖迁此。《清史稿· 地理志》桦甸县: “侧有常山屯,扼珲春、敦化西至奉天孔道。”
亦作金泉县。西魏废帝二年 (553) 平蜀后于金渊戍置,为金渊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同兴场。隋属蜀郡。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金水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四川省金堂县东南同兴场。为金渊
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北七十四里平昌关乡。《清一统志·汝宁府二》:平昌关“俗讹为平常关。设有州同驻此”。民国时于此设县佐。
又名章山、章洛山、九岭山、杨林山。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六十里。《汉书·地理志》 雒县:“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蜀志》: 秦蜀守李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
即今浙江苍南县东三十里宜山镇。清末以避宣统名讳而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