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宁县

大宁县

①北魏太和中置,属大宁郡。治所即今河北张家口市。后废。

②北周保定元年(561)置,属南汾州。治所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县底村。隋开皇初属汾州,二十年(600)移治今大宁县。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二年(619)复置, 为中州治。贞观元年(627)属隰州。金兴定五年(1221)改置蒲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二十三年(1286)复置,仍属隰州。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③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大定县置,为大宁路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明初废。

④明洪武九年(1376)降大宁州置,属夔州府。治所即今四川巫溪县。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上:大宁县“巫山大宁河发源此邑,大宁之名本此”。《明史·庄烈帝纪》:崇祯十三年(1640),罗汝才与总兵贺人龙战,败“走大宁”。即此。清康熙六年(1667)废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复置。1914年改为巫溪县。


(1)古县名。(1)北魏太和中置,治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属大宁郡。为冲要之地。后废。(2)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大定县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大明镇。为大宁路治。明洪武中废。(2)古旧县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大宁州置,治今重庆市巫溪县(城厢镇)。属夔州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省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1914年因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改名巫溪县。(3)今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东岸、吕梁山西麓,西临陕西省。属临汾市。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6.2万。辖2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昕水镇。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治今县西三里。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移县治于浮屠镇(即今县城),大业二年(606年)并入仵城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大宁县,并置中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中州,大宁县改属隰州。北宋、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省大宁县入隰川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大宁县。明、清属隰州。1912年属河东道。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大宁县、隰县并为隰宁县,同年又改为吕梁县,1961年恢复大宁县。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黄河、昕水河、义亭河、岔口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豆类、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油页岩等。工业有煤炭、建材、机械、化工、焦化、食品、五金、化纤等。209国道、大临、临大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二郎洞、太山寺千佛洞、梵王啸石窑、黄河中州、玉泉飞瀑等。


猜你喜欢

  • 青城镇

    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六十里。《资治通鉴》: 唐大顺元年 (890),孙儒遣其党据常州,杨行密遣李友 “将兵二万屯青城,将攻常州”。即此。(1)古镇名。在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宋置酒务于此。唐大顺元年

  • 安银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源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贞观后废。

  • 银洞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2唐县“神和山” 条下引 《县志》 云: “县西北高尖峪、空间窑诸处,旧尝产银,谓之银洞。明初尝采矿炼银,力多利少,闭不复采。”

  • 罗冈司

    即今广东蕉岭县北广福镇。明崇祯中置镇平县,迁石窟巡司于此。清顺治中废。乾隆元年(1736) 复置,改名罗冈巡司。

  • 明湖

    又名彝休湖、阳宗湖。即今云南宜良、澄江、呈贡三县间之阳宗海。元至清称明湖。《元史·地理志》 阳宗县: “在本路西北 (按,婴为东北),明湖之南。” 《清一统志·澂江府》: 明湖“在河阳县东北。一名彝休

  • 白羊平口

    又名三盆口。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平山县:白羊平口“县西北百六十里,又南五里曰白羊口,东北去龙泉关三百里,皆宏治二年设兵戍守”。

  • 客旅店

    简称店集。即今山东即墨市东北六十里店集镇。清同治 《即墨县志》 卷2 《市廛》 有客旅店。

  • 神台 (臺) 宫

    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三里。《新唐书·地理志》 郑县: “东北三里有神台宫,本隋普德宫,咸亨二年更名。”

  • 建安州都督府

    唐置,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建安城 (今辽宁盖州市东北十五里青石岭)。后废。

  • 五莲山

    即今山东五莲县东南三十六里五莲山。《清一统志·青州府一》:五莲山,“《县志》:有巨峰五,如青莲矗起,旧名五垛山。东路有十八盘、三垛峰,西路由风门入,与九仙山相近”。在山东省五莲县东南。为崂山支脉。属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