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夏

大夏

①在我国西北部地。《淮南子·墜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②指今山西太原市一带。《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实沈居之,西近河。”

③即西夏。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④中亚古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主要指今中亚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省。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德宣告独立,建都蓝市城(今阿富汗巴里黑),最盛时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40年—前130年之间,大月氏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先是以大夏为臣属,后灭大夏,占领了大夏的全部国土。西方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居住的地区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


古地区名。(1)先秦时代对极北地区的泛称。《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2)今山西省太原市周围地区。《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称。《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实沈居之,西近河。”


猜你喜欢

  • 大团山

    在今辽宁兴城市西三十里。明时山下有团山堡。《方舆纪要》卷37宁远卫:大团山在“卫西北三十里。中高四下,固守之,可断北寇出没之道。今团山堡置于此”。

  • 老子庙

    一名老君庙。在今河南鹿邑县东。《魏书·地形志》:陈留郡谷阳县“有老子庙”。《水经·阴沟水注》:“水又北径老子庙东。”《新唐书·地理志》真源县:“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

  • 五十三步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纯阳殿左。山路陡险,舆马不易。明初蜀献王游山至此,下马行五十三步,后人因以为名。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6:“沿岩行至五十三步,盖蜀献王下马步行处。”

  • 流沙河

    ①即今河北丰润县西还乡河支流沙流河。《元史·文宗纪》: 致和元年 (1328),上都诸王也先帖木儿、平章秃满迭儿自辽东入,撒敦拒于 “蓟州东流沙河”,即此。②古名汉水、汉川水。即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之流沙

  • 原仇山

    在今山西盂县北。《元和志》 卷13太原府盂县: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铆。”隋置原仇县以此山为名。

  • 丹穴山

    在今河北北部。《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 玲珑山寨

    在今河南遂平县西五十里嵖岈山。《清一统志·汝宁府二》: 玲珑山寨 “元末土豪立寨。明初邓愈自信阳讨平之”。

  • 沙华公国

    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东北的塞布库岛。一说以为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的三宝颜。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东南海上诸杂国”条:“东南海上有沙华公国,其人多出大海劫夺,得人,缚而卖之阇婆。”又见于

  • 平乐山

    在今四川郫县西。《隋书·地理志》:郫县有平乐山。《元和志》卷31郫县:“平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元丰九域志》卷7:郫县有平乐山。

  • 沔州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江州置,治所在汊川郡(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南朝陈末废。②隋大业初改复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寻改为沔阳郡。③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汉阳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