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原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三十五里。《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元年 (1131),“金将没立自凤翔,别将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约日会和尚原”。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322: “和尚原,在大散关之东,距宝鸡两驿,为形势必争之地,此地一失则路径散漫,戎马深入无所限隔。”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南大散关东。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吴玠大败金兀朮于此。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三十五里。《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元年 (1131),“金将没立自凤翔,别将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约日会和尚原”。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322: “和尚原,在大散关之东,距宝鸡两驿,为形势必争之地,此地一失则路径散漫,戎马深入无所限隔。”
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南大散关东。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吴玠大败金兀朮于此。
即有鼻。亦作鼻墟。在今湖南道县北。见“有庳”。
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三国魏为锡郡治,后属魏兴郡。南齐属齐兴郡。西魏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属汉中郡。三国魏、晋属魏兴郡。西魏废。
又名全鸠里、全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鸠水西。《汉书·戾太子传》: “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臧匿泉鸠里。”在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阌乡东南。《汉书·戾太子传》:“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藏匿泉鸠里。”
西藏古代族部名。即章求拔。约当今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新唐书·西域传》: “章求拔国,或曰章揭拔。” 地当吐蕃西南之悉立部落之西南。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建,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南二十五里瓮城桥。《清一统志 ·贵阳府》 引 《黔记》: “自马桑冲而西十五里,即瓮城哨。”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左传》: 僖公三十年 (前629) 九月,“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围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还”’。《水经·洧水注》: 七里沟水 “又南历烛城西
在今山西石楼县北马村。《清一统志·汾州府》:马村关“在石楼县西北”。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太公城(今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东岸达冈)。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后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太公城置,治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东岸拉因公县。属
亦作不儿罕山。即今蒙古国东北之肯特山。《方舆纪要》卷45:不耑罕山“亦在漠外。斡难河源出于此”。
亦作全子湖。在今湖北钟祥市东。《方舆纪要》 卷77安陆府钟祥县: 泉子湖 “在府东。伯颜由藤湖入汉江,趣郢城,郢州将赵文义来追,战于泉子湖,文义败绩”。古湖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续资治通鉴》: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