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叠彩山

叠彩山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 “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明崇祯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谓: 叠彩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今山上多唐、宋石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桂山。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山层横断,如重重相叠的彩缎,故名。为唐代桂管观察使、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流杯亭,山上筑越亭、齐云亭、销忧亭、景风阁、茅斋等,建筑均已无存。建国后进行修整,修建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重新栽植桂树。山南麓有登山古道,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牖洞,四季特有清风,清幽别致。叠彩楼四面开敞,绿阴覆盖,明月峰顶,景色迷人。据志书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伫立峰顶,俯瞰全城,山水之美,尽收眼底,古人所谓“江山会景处”即指此。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著名的有唐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朱晞颜的《访叠彩岩》诗,明刘台的《叠彩山》诗,清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吟》,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猜你喜欢

  • 半边山镇

    亦名中兴场。即今四川中江县南中兴乡。民国《中江县志》卷2:中兴场在“治西南三十里”。

  • 高资港

    即今江苏丹徒市西四十里高资镇。《明史·恭闵帝纪》: 建文四年 (1402) “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即此。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北通长江。《明史·恭闵帝纪》:建文四年(1402年),“

  • 漠河

    亦作末河、谋河、墨河。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4: 漠河在 “县西十余里。县以河得名。源出元宝山,合三水曲折南流,折而东而北,五十里注于黑龙江。河大产金,所谓漠河金厂也。始于光

  • 成家

    东汉建武元年(25)七月,导江卒正公孙述据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号成家,建元龙兴。《后汉书·公孙述传》:“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相当今川、滇、黔三省及陕南一带。

  • 打冷莽柯国

    今印度喀拉拉邦特拉凡哥尔之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打冷莽柯国在西岭西北,顺东南风西北约二三日可到,疆域甚小, 民极贫穷。”

  • 虹螺蚬镇

    清置,属锦西厅。即今辽宁葫芦岛市北虹螺岘镇。

  • 甘陵国

    东汉建和二年(148)改清河国置,治所在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 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三国魏改为清河郡。

  • 临乐

    战国赵邑,后属燕。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十九年 (前247),“赵与燕易土: 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 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正义》 引 《括地志》: “临乡故城在幽州固

  • 㟂㞦岛

    即今山东龙口市西北海中之㟂屺岛。 《清一统志·登州府》 作 “㟂㞦岛”。

  • 沙塘镇

    明置,属福清县。即今福建福清市南沙塘。《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福清县“化南镇”条下:沙塘镇“在县南六十里,有民城,隆庆间筑”。(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北部。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