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北江

北江

①《尚书·禹贡》 导漾:“东为北江,入于海。”旧释皆以北江为“三江”之一。说法不一:(1) 《汉书·地理志》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北江在北,东入海”;《水经·沔水》:“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徐锴《说文系传》:“江至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市)为北江。”皆指今长江下游干流为北江。(2) 《初学记》引郑玄说,认为今汉水为北江。

②即今广东北部之北江,为粤江三大主流之一。《方舆纪要》卷100广东:北江“即湟水、浈水合流之水也。……又南流经三水县西,至(广州)府西北三十里逶迤而下,会于西江”。

③即今广西之黔江。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19:“黔即北江。”

④在今四川西北。《山海经·海内东经》:“北江出曼山。”

⑤即今四川城口、万源及陕西紫阳县境之任河。《明史·地理志》 太平县:“北有北江,又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于汉江。”


(1)古水名。《尚书·禹贡》扬州:“三江既入。”导漾:“东为北江,入于海。”旧释皆以为北江即三江之一。《汉书·地理志》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北江在北,东入海。”徐锴《说文系传》:“江至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市)为北江。”皆指长江干流的下游。《初学记》引郑玄说指长江北岸的大支流汉水。(2)今水名。珠江北支。在广东省北部。清《广州府治》:“在省治之北,故谓之北江。”西源武江出湖南省临武县西,东源浈水出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山,在广东省韶关市汇合后始称北江。南流到三水市思贤滘同武江相汇。思贤滘以下经珠江三角洲水流分散,主要从横门入海。思贤滘以上长468千米,流域面积4.67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 1340 米3/秒。上游两岸红色砂岩广布,多丹霞地形;中游多峡谷,以英德市盲仔峡、清远市飞来峡为最著名。曲江县以下可通航。主要支流有连江、滃江、绥江等。为珠江流域中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建有长湖水电站。


猜你喜欢

  • 邪施县

    唐贞观元年(627)置,属郎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西南。后废。十三年(639)复置,属播州。十四年(640)改名罗为县。

  • 西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广宗县东北二十里。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析经县置,治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北。属钜鹿郡。北齐废。

  • 小坑隘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小坑隘“相近有隐下阨、关田隘,又东南有流决隘”。《清一统志·南安府》 “横水隘”条下:小坑隘“在(崇义)县西南四十里。其西又有关田、流决二隘”。

  • 独石口

    在今河北赤城县北,为外长城要隘。口南有独石口城。《清一统志 ·宣化府》: 独石口 “在赤城县东北一百里,府东北三百十里。其南十里为独石城”。在河北省赤城北,为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明初建城,

  • 九曜山

    ①在今浙江杭州市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3:“旧有九曜星君殿”,故名。《方舆纪要》卷90杭州府“南屏山”条:其西为九曜山,“山石嵯峨,颇为雄峻”。②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九洲列岛。《方舆纪要》卷101

  • 柿源

    在今江西丰城市南一百里。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三十年 (1765) 移驻大江口 (今丰城市北)。在今江西省丰城市南。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移巡检司于大江口,今丰城市西赣江岸。

  • 牛筋岭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3永康县:牛筋岭“在县东南十五里。两岩石壁如犬牙错峙,中间一罅,仅通溪流”。

  • 山右

    山西省旧时别称,因其在太行山之右(西)而得名。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五《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山右辛复元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恒阳,幸与右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辛复元也。”山西省旧时别称,因在

  • 孤公戍

    北齐置,属永宁县。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南。《北齐书· 潘乐传》: 天保初,周文遣 “仪同杨��从鼓钟道出建州, 陷孤公戍。 诏乐总大众御之”。

  • 康王城

    在今山东临沂市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33沂州: 康王城 “前有沙阜墩,谓之康王射箭台。俗名故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