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凤凰台

凤凰台

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书·符瑞志》:元嘉十四年(437),“大鸟二集秣陵民王��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采五色……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皇里”。宋《景定建康志》卷22:“凤凰台在保宁寺后……淳熙中留守范公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皆此。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前65),“凤凰集泰山”,故名。

③在今河南温县西。《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在温县西十五里王羊店。《本草纲目》:‘远志,出温县西凤凰台下。’即此。今台基尚存。”

④在今河南温县北。《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在温县北五里渠河。明嘉靖中,凤凰集于渠河东台。因名。”

⑤在今湖北罗田县西。《舆地纪胜》卷47蕲州:凤凰台“今罗田县西三十里亦有凤凰台”。

⑥在今湖北蕲春县北。《舆地纪胜》卷47蕲州:凤凰台“在蕲春县北凤凰山,即罗真人飞升之所。旧有一台,百鸟无栖止其上者”。

⑦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东。《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凤凰台“在虎头山。吴主因凤凰见,筑台于此,招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

⑧在今云南洱源县城北。《方舆纪要》卷117浪穹县:凤凰台在“县治北。旧传施望欠诏所筑。台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凿也”。

⑨即凤凰山。在今甘肃成县东南。


(1)古迹名。(1)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北登封门外。汉宣帝时,凤凰集泰山,故名。(2)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年),大鸟二集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凰里”(《宋书·符瑞志》),后称为凤凰台,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花盝岗。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即指此。(3)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其平埌中土阜孤峙,似崇台旧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宗诣阙里,经其地。有御制凤凰台春望诗。即此。(2)村名。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西部。属南张镇。人口1160。因凤凰台古迹得名。南宋末徐、葛两姓建村于凤凰台前,名为徐葛村;后改名台前庄,至清代又改称凤凰台至今。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种植蔬菜,有果园。有公路通济宁。据考:北宋初新开赵王河时,河道经此,转弯处积土成高台,台上野花盛开,曾有风花台之称;后有道士筑室于台上,曾见有珍禽,其羽毛绚丽,栖于台上。于是募捐集资,于台上建庙,命名凤凰台。又精雕木质凤凰,置于庙内,以邀香火。清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吟诗寄兴。从此成为“济宁八景”之一,称“凤台夕照”。


猜你喜欢

  • 鹘里改路

    即胡里改路。治所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金史·太宗纪》: 天会八年 (1130) 七月,“徙昏德公 (宋徽宗)、重昏侯 (宋钦宗) 于鹘里改路”。

  • 朱家桥市

    又名朱桥。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北朱家桥镇。清光绪《嘉定县志》卷1:朱家桥市,“咸丰末避难者聚此成市”。

  • 株潭镇

    亦名株树潭镇。即今江西万载县西南株潭镇。《清一统志·袁州府》: 珠树潭巡司 “在万载县。明初置铁山巡司,本朝乾隆三十年移驻于此”。在江西省万载县西南部、锦江上游。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

  • 清源军

    五代方镇名。五代南唐保大七年 (949)置清源节度使,治所在泉州 (今福建泉州市)。领泉、南两州。辖境相当今福建龙岩、漳平、永春、德化、莆田、仙游等市县以南地区 (上杭县除外)。先后为留从效、陈洪武所

  • 牛角坡

    又名牛坡山。在今湖南黔阳县西。《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卧龙岩”条下:“牛角坡在县(治今黔城镇)西十里。坡连环如牛角。路通沅州。”

  • 孟林

    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北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前有庙,宋孔道辅建。《寰宇记》 卷21曲阜县: “孟轲墓在县南四十里。原属邹县界,唐贞观八年大使杜正伦置曲阜县,隶入曲阜。” 后又属邹县。在山东省邹城市区东北四基

  • 首拔河

    亦名树枝河。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魏书·西域传》: “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唐杜祐《通典》 卷192:“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即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一名计首

  •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十八年 (前281),楚人说王曰: “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郦zhí) 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 西河口

    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北西河乡。清雍正七年(1729)置巡司于此。乾隆元年(1736)裁。集镇名。在陕西省南郑县东南部,西河与广家河交汇处。西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00。主产稻、小麦、油菜籽,并产木材、生

  • 西夏避暑宫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拜寺口南侧镇木关沟内之皇城台子遗址。嘉靖《宁夏新志》卷2古迹:避暑宫“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巅。伪夏元昊建此避暑,遗址尚存。人于朽木中尝有拾铁丁长一二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