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惹部
又作乌惹、乌舍。辽属国,中心在兀惹城(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分布地相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一带。金称乌底改,元谓吾者野人。
又作乌惹、乌舍。辽属国,中心在兀惹城(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分布地相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一带。金称乌底改,元谓吾者野人。
一作鲁多克。即今西藏日土县。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2作 “茹拖”。见“日土县”。
即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东北雅布赖大山。明张雨《边政考》卷4:“镇番卫(今甘肃民勤),北至亦不剌山二百八十里。”《明宣宗实录》:宣德八年(1433)十二月壬子,“甘肃总兵官刘广奏,遣凉州卫指挥使李荣等追击
亦作阿即、阿济。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右岸马奇托瓦亚河口。清属宁古塔将军,后属三姓副都统。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南岸有“阿即噶山”。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同江南岸,东至海滨旧
即先家城。今西藏申扎县治。
北魏置,为东济北郡治。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北老城。北周为肥城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属济北郡。唐武德五年 (622) 属东泰州,贞观初省入博城县。元至元十二年 (1275) 复置,属济宁路。明属济南府
在今四川道孚县城西北尼措山脚。乾隆《雅州府志》: “噶达西北一百七十里地名灵雀寺,乃西藏往来之大道。”为康区黄教十三寺之一。清于此设宁安营。“灵雀”,藏语意为“向阳海”,因寺前有大湖泊,名尼(鱼)措(
又称淤黄河。从河南省兰考县北铜瓦厢向东,经江苏省徐州、铜山、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等市县,在滨海县东北入黄海。原为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河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北徙复至山东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析山鹿县东部置,为长州大安郡治。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隋属朔方郡。唐贞观七年(633)为长州治。后属宥州。宋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
即雁门渠。在今山西代县东南。三国魏雁门太守牵招主持开凿,故名。即“雁门渠”。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北二十五里,相连者为小翮山。《水经·㶟水注》:阳沟水“出(居庸)县东北,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西径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去,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