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临汝县

临汝县

①东汉永元八年 (96) 分南城县西北境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五里。三国吴为临川郡治。南齐属临川郡。陈复为临川郡治。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为临川县。

②南朝宋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十里。北魏神龟三年 (520) 移治今河南汝南县。北齐废。

③唐先天元年 (712) 置,属汝州。治所在紫逻川 (今河南汝州市东,汝水北岸)。《寰宇记》 卷8:“以邑城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 贞元八年 (792)移治李城驿 (今汝州市西北五十里临汝镇)。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 废入梁县。

④1913年改汝州直隶州置,属河南豫西道。治所即今河南汝州市。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88年改设汝州市。


(1)古县名。(1)东汉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县置,治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西。地当临、汝两水之汇得名。属豫章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临川县。(2)北魏神龟三年(520年)改上蔡县置,治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北齐废。(3)唐先天二年(713年)置,治今河南省汝州市西临汝镇。贞元八年(792年)移治石壕驿(今河南陕县东南)。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废。(2)旧县名。1913年由汝州直隶州改置,治今河南省汝州市城区。以城南临汝水,故名。1988年改设汝州市。


猜你喜欢

  • 杏园渡

    一名杏园镇。在今河南卫辉市东南。为古黄河津渡处。《旧唐书·李忠臣传》:忠臣拜濮州刺史,“移镇杏园渡”。即此。北宋置镇。黄河重要津渡。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南。唐杜甫《垂老别》诗:“土门壁甚坚,杏园渡亦难。

  • 夏肥水

    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 沛郡城父县: “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 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

  • 侯丽

    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左传》: 成公十三年 (前578),晋厉公率诸侯伐秦,“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即此。古邑名。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左传》成公十三年(前578年):晋伐秦,师“

  • 理番县

    1914年改理番直隶厅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取 “治理蕃民”之意。1928年直属四川省。1945年改为理县。旧县名。1914年由理番直隶厅改置,治薛城(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因

  • 鼠石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元和志》 卷34封州开建县: “鼠石,在县 (治今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东北二十四里。旁有三穴,皆容人居止。其石上时多石斛。石高五十丈,周回五里。” 《寰宇记》 卷164封州开建县

  • 乌兰户特图克

    即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西南乌兰忽洞乡。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5喀尔喀右翼部:喀尔喀右翼旗“西至乌兰户特图克”。

  • 彭道鱼池

    一名郭池。在今四川阆中市西南十里。《汉书· 地理志》 阆中县: “彭道鱼池在西南。”

  • 泔河

    在今山东淄博市西。《方舆纪要》 卷31长山县: “泔河出县 (按,旧长山县治即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 南米山,流至城南,亦入孝妇河。”

  • 养龙坑宿征

    (徵) 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明洪武五年 (1372) 改置养龙坑长官司。

  • 宽仁门

    五代梁东都、晋汉周东京城 (今河南开封市) 内宫城东一门。《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帝于宫中起火,自携剑驱后宫十余人将赴火,为亲军将薛超所持。俄而 (张) 彦泽自宽仁门传契丹主与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