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岳庙

中岳庙

在今河南登封市城东嵩山黄盖峰下。秦时始建太室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游嵩山时加以扩建,北魏时改名中岳庙。庙址屡有变迁,唐中叶始定于今址。


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黄盖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扩建,约在北魏时改今名。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始定于今址。唐宋时盛极一时,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现存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河南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长达1.3千米,面积10余万平方米。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中岳大殿计45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庙内有唐宋以来的古柏300余株,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尤以北魏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最为驰名,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庙前石翁仲刀法古拙,北宋铸造的四大铁人,气势雄伟,堪称汉代石刻艺术和宋代铸造艺术的佳作。今大殿已修葺一新,两廊房也已全部复原,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丛角山

    在今山东昌乐县南二十五里。《隋书·地理志》:北海郡营丘县“有丛角山”。《寰宇记》卷18潍州昌乐县:“山有三峰,岌如丛角。”俗名崇山。

  • 大碛

    即大漠。今蒙古国南部与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北部交界地区的戈壁大沙漠。又称大漠。即今蒙古高原大沙漠,斜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北史·魏太祖纪》:登国六年(391年),

  • 大伍山

    一名大悟山。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寰宇记》卷132孝感县:“大伍山、小伍山并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俗以为名。”

  • 浮图水

    即今四川宝兴县北宝兴河,为青衣江上源。《元和志》 卷32卢山县: 浮图水 “一名车卢水,经县西南五里”。《寰宇记》 卷77卢山县: 浮图水“在县五里。从生羌界来,水中有孤崖,状如浮图。出贡金”。

  • 洛桥

    即天津桥。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皇城正南洛水上。唐孟郊有 《洛桥晚望》 诗: “天津桥下水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 储光羲有 《洛桥送别》诗。即“天津桥”。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南。唐孟郊《洛桥晚望》

  • 滨江县

    1913年改滨江厅置,属吉林滨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32年改置哈尔滨市。旧县名。1913年由滨江厅改置,治哈尔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1937年撤销,并入哈尔滨市。

  • 景华苑

    北宋东京 (今河南开封市) 旧城景龙门外。陆游 《老学庵笔记》 卷9载: “凌霄花未有不依木而能生者,惟西京富郑公园中一株,挺然独立,高四丈,围三尺余,花大如杯,旁无所附。宣和初,景华苑成,移植于芳林

  • 定番县

    1913年改定番州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惠水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改名惠水县。旧县名。1913年由定番州改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和平镇。1941年更名惠水县,以县境受涟水之惠得名。

  • 哥谷罗国

    在今马来半岛西岸之旧吉打。《新唐书·地理志》 附 “广州通海夷道”: “其北岸则个罗国。个罗西则哥谷罗国。”

  • 杭坞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三十二里航坞山。《越绝书》 卷8: “杭坞者,句践杭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 元、明以前,浙江走南大门,此山濒江南岸,历为兵家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