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山国

中山国

①春秋狄人所建。又称鲜虞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06年为魏所灭。寻又复国,迁都灵寿(今灵寿县西北)。公元前323年与韩、燕、宋同时称王。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②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二市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建都于此,改为中山尹。


(1)春秋、战国国名。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建立,又称鲜虞。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武公(约前414年即位)时徙建都顾(即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06年灭于魏。约前380年复国,桓公时徙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战国前期,疆域有今河北省涞源县以南,唐县以西,高邑、宁晋县以北,平山、井陉县以东地。前323年与韩、燕、赵、魏等国同时称王。前296年为赵国所灭。(2)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析常山郡东部置,五凤二年(前56年)改为郡,永光元年(前43年)复为国,建始二年(前31年)又改为郡,阳朔二年(前23年)复为国。治卢奴县(今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市和蠡县以西,唐县、新乐市以东,及滹沱河以北地区。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改为郡,十七年复为国,二十年复为郡,三十年复为国。属冀州,辖境略有扩大,北有今涞源县。三国魏辖境北扩至今山西省灵丘县。西晋北部、东部略有缩小。十六国后赵改为郡,前燕又曾改为国,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改为中山尹。北魏皇始二年(397年)平慕容垂子宝,复改为郡。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鲜虞郡。


猜你喜欢

  • 淹水

    即今与雅砻江合流以上的金沙江。在四川、云南间。东汉至南朝称淹水。许慎 《说文解字》: “淹水出越巂徼外,东入若水。” 《水经·淹水》: “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东南至青蛉县,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 上都路

    蒙古中统四年(1263)于开平府置,至元五年(1268)省府入路,后属中书省。治所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兆奈曼苏默上都故城)。辖境相当今东自河北承德市、滦河,西至山西广灵、灵丘,南至河北涞

  • 唐山市

    1938年改唐山镇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唐山市。在河北省东部,南临渤海,邻接天津市。面积 1.35 万平方千米(市辖区802平方千米)。人口706万(市辖区294.9万)。辖路北、路南、古冶、开平、丰

  • 大岩山

    ①即今安徽郎溪县南七十里兴高山。岩石崔嵬。《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大岩山“在建平县。山顶有池,冬夏不竭”。②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明一统志》卷88思南府:大岩山“在务川县东八十里。山有一岩深

  • 善州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后属中庆路。治所在昆明县 (今云南昆明市)。二十一年 (1284)废。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治今云南省昆明市。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二十一年废。

  • 宁津县

    金天会六年(1128)置,属景州。治所即今山东宁津县。元初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336)改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划归山东省。在山东省西北部,西北与河

  • 瑞金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 (953) 升瑞金监置,属虔州。治所即今江西瑞金市。《寰宇记》卷108虔州瑞金县: “本瑞金场,淘金之地也。”明 《赣州府志》 卷1: “唐天祐元年杨吴析雩都象湖镇置监,掘地得金,

  • 沐川州

    明洪武四年(1371)改沐川长官司置,属马湖府。治所即今四川沐川县。寻废,复置沐川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元沐川长官司置,治今四川省沐川县。属马湖府。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沐川县及其附近一带。后

  • 析支河

    即赐支河。指今青海东部黄河湾曲处。

  • 婼羌国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