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两河口

两河口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称西两河口。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

②亦称东两河口。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津渡》:两河口在“城南七十里”。

③即今湖北应城市东北二十六里两河口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熊登武击捻军于“两河口,败之”。

④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⑤在今四川古蔺县东。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两河口“在(古)蔺东一百六十里。现移巡检司驻此”。

⑥即今四川小金县北一百零五里虹桥沟与抚边沟交汇处的两河乡。民国《川西边事辑览》第八编:两河口“居民约百余家,为绥抚及卓松各土之中枢,抚北之巨市也。由芦秆桥至此凡一百四十里,南至抚边九十里,西经德尔扎山至绥靖二百四十里,北越梦笔山至卓克基约一百余里”。以地当虹桥河与抚边河交汇处而名。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今小金县)后,26日在此关帝庙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军向川康藏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的错误主张,指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史称“两河口会议”。

⑦即今四川喜德县东南两河口镇。民国《西昌县志》卷9:《周达武征剿建南夷匪碑记》云:清同治八年(1869)七月,“商请李、丁两军由甘相营取道两河口,九日进军交脚、竹黑”。

⑧即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两河镇。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2:两河口场在“治北一百五十里”。附近有太平洞,可容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刻“奇景天开”四字。

⑨即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北县。


(1)集镇名。(1)在云南省彝良县北部。两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30。因地处龙洞河与黑水河汇合处,故名。产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烤烟、天麻、竹笋、木漆等。手工业品有杉木箱。有公路通县城。(2)在甘肃省宕昌县城东南部、白龙江与岷江交汇处。属沙湾镇。人口700。因地处两河交汇处,故名。盛产花椒。212国道经此。为两郎公路起点。(2)村名。在四川省小金县北部。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判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退却路线,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猜你喜欢

  • 东且弥国

    汉西域国名。属西域都护府。国都在天山东兑虚谷(今新疆昌吉市南)。西域古国名。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一带。汉时属西域都护府。西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

  • 佛罗玛噶珊

    亦名福禄马。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塔姆博夫斯科耶附近。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格林河口以东有“福禄马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咸丰年间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

  • 江南东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置,治所在苏州(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福建二省以及安徽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与江西婺源、玉山等县地。乾元元年(758)废。唐十五道之一。唐

  • 泰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泰州军置,治所在海陵县 (今江苏泰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等市地。二十一年 (1284) 改为泰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泰州置,治海陵县(今江苏泰州

  • 安定砦

    北宋政和三年(1113)改马村砦置,属任丘县。在今河北任丘市西。金废。

  • 金明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 (451) 置,治所在永丰县 (今陕西安塞县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安塞县境。北周废。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置,治广洛县(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旧安塞)。属夏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

  • 舍利塔

    全称栖霞寺舍利塔。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栖霞寺东侧。建于隋仁寿元年 (601),但从塔上浮雕看,为南唐重修的遗物。塔八面五层,高约15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仿木结构。底座是宽敞的台基,台基上为

  • 万安堡

    北宋置,属延安府。在今陕西子长县北。

  • 西由镇

    金置,属莱阳县。即今山东莱州市北五十里西由镇。

  • 巴里黑

    即班勒纥城。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巴里黑”。为察合台汗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