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关

东关

①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东关镇西北,裕溪河东岸濡须山上。三国吴诸葛恪筑,隔濡须水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三国志·魏书·齐王芳传》:嘉平四年(252),征南大将军王昶等征吴,“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即此。

②即义阳三关之一的武阳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因位置偏东,故名东关。《魏书·中山王英传》:永平二年(509)进取三关。英曰:“东关易攻,宜先取之。”乃“身督诸军向东关”。即此。

③在今湖北崇阳县南。《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东关在“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④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北。《方舆纪要》卷77荆门州:东关在“州北一里。宋末设以御敌”。

⑤在今湖南绥宁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2绥宁县:东关“在城(今寨市镇)东。城西又有西关”。

⑥在今广西桂林市东。《方舆纪要》卷107临桂县:东关“在府城东江门外。又有南北两关及府西南文昌门外之中关,皆近郊之捍卫也”。

⑦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4廉州府合浦县:东关“在府东北,明初置,久废。嘉靖十五年重修,改曰条风关”。

⑧明置,在今广西宜州市东。《方舆纪要》卷109宜山县:东关“在府城东。成化三年,垒石为垣,以护民居,亦曰迎恩关”。


(1)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三国吴诸葛恪筑,隔濡须水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北控巢湖,南扼长江,为吴、魏两国兵争要地。嘉平四年(252年)魏征南大将军王昶等征吴,“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即此。南北朝仍为军事重地。(2)又名武阳关。隋、唐时亦名礼山关,宋时又名大塞岭。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


猜你喜欢

  • 长兴堡

    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北长兴镇。《清一统志·松桃厅》:长兴堡“在厅北六十里,界接湖南永绥厅,又西六十里与四川秀山县分界,为楚蜀之襟喉”。

  • 达化郡

    北周建德五年(576)置,属廓州。治所在达化县(今青海尖扎县西北)。辖境相当今青海尖扎、同仁二县境。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建德五年(576年)置,治达化县(今青海尖扎县东北康杨镇)。辖境约相当今

  • 牛角山

    在今广西天等县西南。《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牛角山“在龙英州治(今龙茗镇)东。山有岩,形如牛角”。

  • 上兰村

    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上兰镇。同蒲铁路有支线通此。

  • 介亭

    ①北宋熙宁中建,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上。苏轼有《登介亭饯杨次公》诗。②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 琅邪郡黔陬县:“故介国也。”《续汉书·郡国志》:黔陬侯国“有介亭”。

  • 汤泉山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六十里。民国《临渝县志》卷5:汤泉山“在城西北六十里。有泉,冬夏常温,建寺其旁,引泉为二池,浴之愈疾。烟云林壑,境绝幽邃”。

  • 谢家湾

    即今陕西镇安县治。明天顺七年 (1463)镇安县由野猪坪迁治于此。集镇名。在湖北省谷城县西部、谢湾河西岸。属五山镇。人口1800。为县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有果酒、造纸、砖瓦、农机、制茶等厂。襄渝铁路、

  • 东门山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

  • 拜的城

    一作白地。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白地。《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 拜的城 “在日喀则城东三百三十二里”。又作雅尔博罗克勒巴底。清康熙年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东北白地。

  • 建宁路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建宁府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建安、瓯宁二县 (今福建建瓯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瓯市以上的建溪流域及寿宁、周宁等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复为建宁府。元至元十六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