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海

三海

①今北京市西城区南海、中海、北海的总称。金始名太液池。元名西华潭。明初拓建南海,亦称金海。清又称西海子。其水源来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至德胜门汇为积水潭,又经地安门汇为大池。瀛台以南曰南海,瀛台以北曰中海,金鳌玉蝀桥以北则曰北海。

②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东北。《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三海“在城东北。江陵以水为险。孙吴时引诸湖及沮漳水浸江陵以北地,以拒魏兵,号为北海。……五代周显德二年,高保融复自西山分江流五六里筑大堰亦名北海。……(宋)开禧三年守臣刘甲以南北兵端既开,再筑上中下三海。淳祐中孟珙兼知江陵,……乃修复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数十里者,沮漳之水旧自城西入江,因障而东之,俾绕城北入于汉,而三海遂通为一。又随其高下为八匮以蓄泄水势,三百里间渺然巨浸,遂为江陵天险,金人尝犯荆门州,距江陵才百里而去,知有三海为之限故也”。


(1)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守臣刘甲筑上、中、下三海;淳祐五年(1245年),孟珙兼知江陵府,修复内隘十一,作外隘十,障沮水、漳水东流绕城北入于汉水,三海遂通为一。又随其高下为八匮,以蓄泄水势,三百里间,渺然巨浸,遂为江陵天险。(2)旧时北京城内北海、中海、南海三个湖泊的合称。


猜你喜欢

  • 临城镇

    ①在今安徽青阳县南。《清一统志·池州府二》: 临城废县 “在青阳县南…… 《县志》: 临城镇在今县南五里”。②即今山东枣庄市西薛城。北魏时曾于此置永兴县,北齐废。向为南北陆路孔道。明、清时为临城驿。清

  • 青冈岭

    一名青冈峡。在今甘肃环县西北。《资治通鉴》: 唐开元四年 (716),突厥降户叛,“张知运不设备,与之战于青冈岭,为虏所擒”。即此。

  • 麻龙县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置,为麻龙州治。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东五十里。二十七年 (1394) 后废。

  • 邪姜山

    又名三阳山。即今湖南衡阳、祁东、邵东三县交界处之三面山。《水经·湘水注》:“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清一统志·宝庆府一》:邪姜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有石岩可坐数十人,瀑泉从岩隙泻下不

  • 步日赕

    又作部日甸。唐南诏置,属银生节度。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宋大理改步日部。南诏置,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县。大理国改置步日部。

  • 无棣县

    隋开皇六年(586)置,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庆云县北庆云旧治东五里。大业初属渤海郡。唐贞观元年(627)废入阳信县。八年(634)复置,属棣州。北宋治平中徙治保顺军城(今山东无棣县西北二十里)。元初改

  • 堵阳县

    ①一名赭阳县。西汉改阳城县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元和志》 卷21:“在堵水之阳,故名。” 西晋属南阳国。东晋属南阳郡。南朝宋废。②南朝梁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湖北郧县西南。寻废。唐

  • 落浦河

    即今四川珙县北境之洛浦河。《清史稿·地理志》 珙县: “珙溪 一名落浦河,径县西南,折而东北入长宁,合淯溪。”

  • 顺圣川西城

    即今河北阳原县城。明天顺四年(1460) 筑城。《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西城,“ 《边防考》: 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

  • 即盂。又作 “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 (前639),“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穀梁传》 作雩。《春秋》、《左传》作“盂”,《公羊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