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江镇

三江镇

①北宋置,属资阳县。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南四十里三冈场。

②北宋置,属应灵县。即今四川井研县西南四十里三江镇。《舆地纪胜》卷160荣州:三江镇“在应灵县”。在附近小山上有南宋孝宗壬午年(1162)建楼阁式十三级方形砖塔。

③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三江镇“在府东北四十里浮山北麓,小江经其前,大海浸其东,与三江所城南北相峙,为东海之门”。

④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老堡乡。《明史·地理志》 怀远县:“洪武十年废,置三江镇巡检司。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来属,治大融江、浔江之汇。”

⑤在今广西贵港市西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贵县:三江镇,“(郁江)上流诸水咸汇于此,向为盗薮。万历中置三江城,设兵戍守”。清设百总分防。

⑥即今贵州锦屏县。1914年锦屏县迁治于此。


(1)古镇名。(1)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北、浮山北麓,与三江所城南北对峙,为东海门户。明初置巡检司。嘉靖二年(1523年)增筑城,设兵以御倭寇。并置三江场盐课司于此。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裁撤巡检司。(2)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西。明万历中置,筑城,设同知驻此。清设百总分防。(2)今镇名。(1)在江西省南昌县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口,人口1.4万。地处彭湾、王洲、槠山隐溪三水汇合处,故名三江口。明末清初设三江巡检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迁至长来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裁撤巡检司,改设主簿,仍驻此。1949年设三江镇,1958年属太阳升公社。1968年设三江公社,1973年复镇,1978年再改公社,1984年置镇。为县粮食、甘蔗、荸荠重要产区,盛产蔬菜、棉花,特产萝卜腌菜。有农机、酿酒、粮油食品加工等厂。京九铁路及浙赣铁路向乐支线经此。公路接105、316国道。抚河支流可通机帆船。(2)在湖南省汩罗市东北部。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猫嘴仑,人口1050。境内有三条小江汇入汩罗江,故名。1965年置三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2000年置镇。盛产稻、油茶。有铸钢、农机、松花蛋加工等厂。有公路通市区。(3)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部偏东、江门水道及银洲湖东岸。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圩,人口6850。镇区清顺治年间原设五仙庙山麓,名石狗圩。1930年迁蟹山脚现址。因有大洞口江、潭江、虎坑江在此交汇,故名。明、清时属沙村司潮居都。1912年属新会县第八区,1951年属第一区。1958年置三江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置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水网地带。主产稻、甘蔗,盛产柑橘、橙、香蕉。有纺织、制衣、轧钢、机械、造纸、塑料等厂。公路通会城、斗门。江门水道、崖门水道及潭江通航。(4)在广东省增城市东南部。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人口4080。驻地处东、增、县(已淤塞)三江之间,故名。1961年建三江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置镇。属增江下游冲积平原。主产稻、花生等,有荔枝,并产鱼。有饮料、酿酒、建材、机修、粮油加工等厂。京九铁路经此。(5)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4万,其中瑶族1450。镇人民政府驻盘龙窝,人口1.9万。1942年起为连南县治。原属连县四区,1954年为连县五区。1956年设三江镇,1958年改设三江公社,1959年属连阳各族自治县。1964年析置三江公社和三江镇,1983年三江公社改区,1986年合置三江镇。因处三江河畔得名。属连江上游山地丘陵。三面环山,东部三江河沿岸较平。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大豆等。广东省轴承厂及县属水泥、农机、机电、纺织等厂设此。还有石灰、电石、机砖、农机等工业。镇区于清康熙年间建城,为县最大的农贸集市。323国道经此。(6)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部。面积76.3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圩,人口2100。镇区沿琼文线公路分布。宋末之初成圩。因地处龙化、罗梧、美敏三溪汇合处,故名。建国初属琼山县第四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置镇。主产稻、甘薯、甘蔗等。海产虾、蟹、蚌等。有农具修造、砖瓦、石料加工等厂。加芮村曾出土汉代陶片。琼文公路经此。(7)在重庆市綦江县中部。面积103.6平方千米。人口5.67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人口2.42万。1935年置三溪乡。1945年改为三江镇,因蒲河在此汇入綦江呈丁字形得名。1952年改三江乡,1958年属石角公社。1961年另建三江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置镇。2001年古剑乡和古南镇下铺、金桥二村并入。产稻、玉米、小麦、甘薯、柑橘。县中部工商重镇。有钢铁、炼铜、钢丝绳、缫丝、粉末冶金等厂。三万铁路在此与渝黔铁路接轨,川湘公路经此。(8)在四川省崇州市东南部。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人口5000。因羊马、青羊、黑石三河在此汇流,故名。1950年为三江乡,1953年析置三江镇,1958年合为三江公社。1963年镇、社分治,1983年社改乡,1985年镇、乡合并置三江镇。盛产大麻、烟叶、姜黄。特产川芎、玉京、白芷。有汽车配件、酿酒、机砖、乐器等厂。公路南接崇新公路。为东晋《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故里。古迹有大悲寺、昙云寺等。(9)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东南部。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口,人口4000。因处巴河、茶坝河、恩阳河交汇处,故名。1951年置三江乡。1958年改公社 ,1984年复乡。1992年白云乡并入。2001年置镇。有蚕茧、蔬菜、渔业、畜牧四大产业。三江电站驻境。集市贸易繁盛。公路通市区,水运通梁永、三星、同乐等地。(10)在四川省旺苍县东部。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人口1400。因三条小溪汇流于此,故名。1950年为竞成乡,1958年为竞成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竞成、大二乡及万山乡三村合置三江镇。有采煤、炼铁、塑料等业。为县东农副产品集散地。成普铁路、达广公路经此。厚坝河通木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三江坝战役”主战场。 (11)在四川省井研县南部。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人口1650。以驻地三江得名。1950年为三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置镇。有机砖、丝绸、酿酒等厂。为县蕉藕粉丝主要集散地。213国道和内乐公路经此。有宋建三江白塔。(12)在贵州省锦屏县北部、清水江畔。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74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三江王寨,人口 2760。因清水江、亮江、小江三江汇流于此,故名。元为楠木洞长官司辖地。明永乐六年(1408年)于此设赤溪两江口巡检司。1914年后为锦屏县治所,置王寨镇。1940年更名三江镇。1953年改名城关镇,1981年复名三江镇。1984年分置三江、茅坪二镇及平金、小江、挂治三乡,1992年合并置三江镇。主产稻、小麦、油菜籽。有水泥、农机、酿酒、制革、制帽等厂。历为黔东木材集散地,清末民初有贵州木材公司及森大、泰丰、华中等几家木材商号。锦榕、三星公路在此连接。清水江通机动船。名胜古迹有飞山庙、步云寺。(13)在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2万,其中仡佬、苗等少数民族人口 6700 余。因地处新州河、下司河、沙溪河汇合口,名三江口。清属正安州思宁里和德溪里。1942年置云峰乡。1953年分置同乐、云峰、群乐、三江四乡。1958年并入兴隆公社。1961年分置三江、云峰、群乐三乡,1992年合置三江镇。产油桐、茶叶等。煤藏丰富,县内用煤大多出于此。205省道经此。


猜你喜欢

  • 巧尔齐召革命遗址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齐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派遣吉雅泰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等地开展革命工作。中共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齐召内的

  • 底寨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底寨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西南底寨乡。清以后废。

  • 隆江铺

    亦作龙江铺。即今广东惠来县西南隆江镇。清乾隆 《潮州府志》 卷 14 惠来县: 隆江市在 “县西三十五里。有小溪,南通于海,北通葵潭”。

  • 会川驿

    明置,在今四川会理县北。《方舆纪要》卷74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会川驿“在卫北。又六十里为大龙驿”。

  • 逆水

    又名乌亭逆水、丽水。即今甘肃中部庄浪河。源出甘、青两省边境冷龙岭东坡,东南流经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南,至兰州市西河口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金城郡允吾县: “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 《

  • 隆庆卫

    明建文四年 (1402) 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口。隆庆元年(1567) 改名延庆卫。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改居庸关千户所置,治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居庸关。属后军都督府。地

  • 杨口

    即扬口。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北。为古杨水入沔水之口。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为古杨水入沔水之口。

  • 和硕特西左翼后 (後) 旗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雄曲卡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西左翼后旗: “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巴彦陀罗海,南至桑陀罗海,西至乌尔图,北至玛尼图沙纳图。”

  • 金水河

    ①又名玉河、御河。在今北京市城内。金始导今北京西北玉泉山水,东注入今北海、中海,下汇通惠河。元时修浚,名金水河。《元史·河渠志》:“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 (今西直门) 南水门入京城

  • 王隅沟抗日根据地

    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北依兰乡王隅沟里。地处龙井、汪清两市县交界处,以王隅沟为中心,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1932年秋,延边抗日斗争发展到武装游击战争,在中共东满特委的领导下,于1932年10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