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十六郡

三十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完成统一,推行郡县制,分全境为三十六郡。郡名不见于《史记》本文,裴骃《集解》作“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以来学者多数认为裴说不足尽信,各家说法又各不同。考之史实,九原、鄣郡均不应在其内,而内史亦不应在三十六郡之列;据《史记》、《汉书》纪传及《水经注》诸书,当补以广阳、陈郡(楚郡)、闽中三郡,成三十六郡之数。其后续有增析,至秦末共有四十余郡。


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均谓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然郡名不见《史记》正文。《汉书·地理志》在京兆尹下注曰:“故秦内史。”在各郡国下注称“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的有三十六郡,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三年开胡、越所置九原、南海、桂林、象四郡。该志后序中云:“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大,稍复开置。”盖班固认为三十六为秦一代郡数,至汉兴才有所增置。汉晋时《说文》、《风俗通》、《吕氏春秋·季夏纪》和《淮南子·时则训》的高诱注、《帝王世纪》等均谓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不提另有他郡,与《汉志》同。《续汉书·郡国志》后序亦云:“《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然其注文中却有为《汉志》所无的黔中、鄣两秦郡,不止三十六数,与序文异。《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列举三十六郡名:“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其中三十三郡与《汉志》同,弃二十六年后所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采《续志》说增黔中、鄣两郡,又将内史作一郡,凑足三十六郡。《晋书·地理志》序文所举秦初并天下三十六郡名与《集解》同。清以来学者多数认为裴说三十六郡名不足尽信,但诸家说法又各不相同:一说以为内史不应在郡数内,补以郯郡(陈芳绩);一说认为除内史外,九原、鄣郡亦不应在内,或补以东海(即郯郡)、广阳、楚郡(全祖望),或补以闽中、陶郡、河间(王国维),或补以广阳、陈郡(即楚郡)、闽中(谭其骧)。又诸家均认为三十六为秦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其后续有增析,至秦末共有四十余郡。独钱大昕以为三十六为秦一代郡数,初并天下尚未有此数。钱氏精于考据,然此说殊嫌牵强。


猜你喜欢

  • 卢氏城

    城邑名。在今河南卢氏县。《水经·洛水注》 引《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前456),“晋韩龙取卢氏城”。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古本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前456年):“韩龙取卢氏城。”即此。有《卢氏布

  • 百色县

    1913年改百色府置,为广西田南道治。治所即今广西百色市。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此领导百色起义。1983年改设百色市。(百bó) 旧县名。1913年改百色府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1983年撤销

  • 泊湖

    在今安徽望江县西、太湖县南、宿松县北,为三县界湖。《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泊湖在 “县西四十里。自宿松县界龙南诸湖及县四境之水,皆汇于此”。湖名。跨安徽省西南部宿松、太湖、望江三县境。《读史方舆

  • 鹿岛

    即今辽宁东港市西南之大鹿岛。东北有小鹿岛。《全边略纪》 卷9: “石城距鹿岛二百里。” 清光绪二十年 (1894) 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与日海军激战于此。

  • 旬水

    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洵河。《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旬阳:“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水经·沔水注》: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径平阳戍下……又东南径旬阳县南,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

  • 广南卫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广南县。永乐元年(1403)迁治今云南昆明市。清康熙七年(1668)废。

  • 通化军

    ①唐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维州 “有通化军”。②北宋治平三年 (1066) 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化乡。《宋史· 地理志》 威州:“通化军熙宁间所建,在保、霸二

  • 虾蟆塘

    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绥芬河下游东岸双城子南。清属宁古塔副都统。清曹廷杰 《西伯利东偏纪要》: “虾蟆塘在双城子东南八十三里强,即俄里三十七里。东南距海参崴俄里五十九里。其处为绥芬河入海门户,扼海参崴陆

  • 荔波州

    元置,属广西南丹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明初废。元时升荔波峒置,治今贵州省荔波县西北。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初废。

  • 涑沫江

    又作粟末水、速末水。即今吉林之松花江。《新唐书·渤海传》: “涑州以其近涑沫江,盖所谓粟末水也。”古水名。或作粟末水、速末水。即今吉林省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