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鲁连蹈海

鲁连蹈海

战国策.赵策三》载,鲁仲连反对尊帝为帝,向辛垣衍指出:“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进一步,或解为失)而遂正(同政,此指为政、施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从颂,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众人不知鲍焦耻居浊世,则认为他为个人一身而死)。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尚首功,崇尚杀人献首之功)之国也,权(权诈)使其土,虏(奴役)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侠肝义胆,品格极高。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鲁仲连面见辛垣衍,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并坚决表示,如强秦一旦称帝,自己将投东海自尽,誓与秦王不共戴天。

后用为咏高尚之人坚守节义之典。

后汉书.逸民传序》:“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唐.李颀《行路难》:“鲁连所以蹈东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主谓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因不畏权贵、不肯做官而闻名于时。蹈,跳。鲁仲连跳东海。史载,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扬言,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因以“鲁连蹈海”形容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原含褒义。描写不在权贵面前改变自己主张。


【典源】《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可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亦载,后作“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译】 战国时秦国发兵围困赵都城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 (一作“新”) 垣衍入邯郸劝赵尊秦为帝。当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在赵国,听说魏将劝赵尊秦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说:“事情怎么样了?”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进言? 百万大军败于外,现在邯郸又不能解围。魏王派人来令赵帝秦,现这人就在此,我不敢再进言了。”鲁仲连说:“魏客辛垣衍在哪里? 请让我代您驳斥他,让他回去。”平原君即安排鲁仲连与辛垣衍会见,鲁仲连见辛垣衍默不作声。辛垣衍说:“我看处在这围城之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而先生的样子,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为什么也久处这围城之中不去呢?”鲁仲连说:“世上以为义士鲍焦不是从容而死的,那是错了。秦国,是个不讲礼义只崇尚战功的国家。对待士人用权术,对待百姓象奴仆。如果让它得逞在天下称帝,施行它那套虐政,那我只有投入东海自杀。我不愿意做它的臣民。”后鲁仲连驳回辛垣衍,信陵君又率兵救赵,秦军退去。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始终不受,辞去,终身不复见。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人正气凛然,不畏强暴,代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封赏的高风亮节。

【典形】 耻帝秦、从鲁连、蹈沧海、蹈东海、蹈海、挥金、鲁连蹈海、鲁连子、却秦、却赏、谈笑却秦军、鲁连解围、挠赵帝秦、鲁连遗风、鲁连谈笑、蹈沧洲、跳东海。

【示例】

〔耻帝秦〕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四十五:“乌呼碑下吊忠臣,蹈海人人耻帝秦。”

〔从鲁连〕 唐·骆宾王《上李少常伯启》:“欲乘幽控寂,进绮季于青山; 乐道栖真,从鲁连于沧海。”

〔蹈沧海〕 唐·白居易《赠刘总太尉册文》:“仲连事成而蹈沧海,子房名遂而追赤松。”

〔蹈东海〕 宋·王安石《贾生》:“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蹈海〕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挥金〕 明·周庄《送杨石斋》:“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

〔鲁连蹈海〕 清 · 吴伟业 《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轲宁逃生。”

〔却秦〕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却赏〕 明·陈子龙《咏史》之二:“却赏贵仲连,辟谷怀子房。”

〔谈笑却秦军〕 晋·左思《咏史》之三:“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词语鲁连蹈海】  成语:鲁连蹈海汉语词典:鲁连蹈海

猜你喜欢

  • 秦书八体

    秦代所通行的八种字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词语秦书八体】  成语:秦书八体汉语大词典:秦书八

  • 中流一壶

    源见“一壶千金”。喻可贵难得。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俞楼杂纂》:“持论有本,不堕矫激,亦足为中流一壶。”偏正 壶,通“瓠”,瓠瓜,多只系于身可以浮而不沉。比喻可贵难得。语本《鹖冠子·学问》:“中河失

  • 先知先觉

    《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以“先知先觉”称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的人。孙中山《民权主义》三讲:“先知先觉是发明家,后知后觉是宣传家,不知不觉是实行家。”并

  • 鹅群字

    源见“换鹅书”。指精妙的书法作品。清吴雯《论书答子文大尹》诗:“参差昙?鹅群字,颠倒山阴埋骨方。”

  • 范相鸱夷

    参见“范蠡扁舟”。

  • 闻道犹迷

    虽然听了最好的道理,还是执迷不悟。《后汉书.窦融传》:“失路不反,闻道犹迷。”反:通“返”。唐代李贤注:“《淮南子》曰: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毂致数千里;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东西南北,然犹复迷

  • 遗大投艰

    遗:留下。投:给予。意思是身负艰巨的重任。《周书.大诰》:“遗大投艰于朕身。”伪孔传:“遗我甚大,投此艰难于我身,言不得已。”并列 赋予重大艰巨的责任。语出《尚书·大诰》:“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

  • 直谅

    源见“三友”。正直诚信。亦指正直诚信之人。宋苏轼《议富弼配享状》:“秉心直谅,操术闳远。”宋王安石《怀张唐公》诗:“直谅多为世所排,有怀长向我前开。”【词语直谅】   汉语大词典:直谅

  • 画雉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归鞍辍露,采蘩废祀,室委眠蚕,衣留画雉。”倪璠注:“画雉,谓翟服也。翟,雉也。”古代王后、夫人之服用缯刻画之,缀以为饰。亦借以指后妃。唐温庭筠《鸡

  • 揆席

    源见“揆门相”。相位。指宰辅。唐李乂《哭仆射鄂公杨再思》诗:“揆席凝邦绩,台阶阐国猷。”清 许承钦《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崇祯天子十七年,揆席频翻如易屣。”【词语揆席】   汉语大词典:揆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