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雁足传书

雁足传书

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无理扣押。苏武始终坚贞不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被扣留的使臣。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臣又一次出使匈奴,当年随苏武出使的随员常惠设法秘密会见汉使,告知真情。于是汉使依照常惠的计谋对单于说:汉昭帝在上林苑(今陕西长安县西)射到一只雁,雁足上系有一封写在绢帛上的信,信上写明苏武还被扣留在匈奴某一沼泽地区。单于听后十分惊恐,只得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这样苏武历尽艰苦曲折,终于带着九名随员返回汉朝。苏武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当初出使时正年富力强,到了返回汉朝时胡须头发都变白了。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表示离怀别绪或思乡之情。

【出典】:

汉书》卷54《苏武传》2466、2467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例句】:

北周·王褒《燕歌行》:“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 南陈·陈叔宝《长相思》:“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识。” 唐·宋之问《登逍遥游》:“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唐·鲍溶《赠远》:“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 唐·徐夤《鸿》:“宣王德美周诗内,苏武书传汉苑中。” 宋·苏轼《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宋·袁去华《宴清都》:“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去。” 明·郑真《寄乌继善先生》:“系雁书成霜满地,饭牛歌罢月临关。” 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清·丘逢甲《秋怀》:“故国音书迟雁帛,残军屯落满虫沙。” 清·秋瑾《秋雁》:“传帛解怜苏武节,挥弦应忆洞庭游。”


主谓 指书信投寄。雁足传书的典故,语本《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北海,嘱吏夜见汉使,教他诡言汉帝射雁得书,书中说苏武等在泽中。使者以此言责备单于,单于知事已泄漏,乃让苏武归汉。宋·袁去华《宴清都》词:“人言~,待写尽,相思寄与。又怎生,说得愁肠,千丝万缕。”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诗:“马蹄就道归乡国,~到上林。”→鱼传尺素 鸿雁传书 ↔雁杳鱼沉。 也作“雁足留书”。


【典源】《汉书·苏武传》:“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

【今译】 汉武帝时,苏武 (字子卿)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借故扣留。他坚贞不屈,在北海持汉节牧羊十余年。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要求放还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又到匈奴,苏武的随史常惠设法夜见汉使,告知真情。于是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一帛书,写明苏武在某地泽中。匈奴大惊,苏武始得返归祖国。又传说唐代长安郭行先有女名绍兰,绍兰嫁给巨商任宗后,任宗到湘地经商,数年不归,杳无音信。一天,绍兰见堂间有双燕嬉戏,不由喟然叹息,她要求燕子为她带信寻找夫婿,将自己所写之诗系于燕足,燕子飞鸣而去。当时任宗正在荆州,接到燕子带来的信,非常感动,次年回家。

【释义】 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表现离愁别绪,思亲之情等。

【典形】 白雁抱书、北海雁书、帛书、传帛、传书雁、传雁、归鸿谁寄、鸿来雁度、寄双飞燕、见雁思乡信、裂帛附双燕、裂帛系书、漫写羊裙、南雁惠佳音、凭鸿、凭燕翼、倩归鸿、塞雁音书、上林鸿雁、上林书、上林雁、书鸿、书凭雁、朔雁传书、送书雁、苏武逢雁、天涯芳信、望飞燕、系雁书、衔来相思字、信鸿、燕去鸿归、雁帛、雁传书、雁封、雁来音信、雁使、雁书、雁信、 雁足、雁足传书、音书凭过雁、云间一纸书、子卿归信、燕翎寄笺、微辞寄归雁、 怀逐归鸿、 锦书寄飞翼、裂帛待燕鸿、寄书雁来时、音信绝南鸿、南雁传尺素、白羽赚苏卿、书到雁应还、书因北雁稀、题书燕鸿、南鸿信、雁鸿附书、寄情无雁、寄南飞翼、寄南飞鸿、寄书雁翼、寄书鸿雁、鸿羽芳信、断鸿难倩、难觅征鸿、独雁征书、秋鸿春燕、诗凭雁翼、空回春雁、赤书凭雁、过鸿来雁、归鸿无信、北雁连书、书托过鸿、书无过雁、书无去鸿、乡书雁少、飞燕归信、上林消息、上林过雁、上苑传书、寄锦书、鸿雁书、断鸿书、借片鸿、空中书、系边书、传雁足、归鸿书。

【示例】

〔白雁抱书〕 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四十四:“是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 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

〔北海雁书〕 唐·王勃《采莲归》:“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帛书〕 明·陈子龙《古意》:“帛书望断黄榆塞,锦字空裁白玉堂。”

〔传帛〕 清·秋瑾《秋雁》:“传帛解怜苏武节,挥弦应忆洞庭游。”

〔传书雁〕宋·刘《代意》:“缄情谩托传书雁,换笑空余取酒金。”

〔传雁〕 清·吴兆骞《夜行》:“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归鸿谁寄〕 宋·柳永《卜算子慢》:“纵写得离愁万种,奈归鸿谁寄!”

〔鸿来雁度〕 唐·骆宾王 《畴昔篇》:“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寄双飞燕〕 南朝梁·江淹《李都尉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见雁思乡信〕 唐·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裂帛附双燕〕 唐·徐彦伯 《拟古》:“裂帛附双燕,为余向辽东。”

〔裂帛系书〕 南朝梁·江淹 《恨赋》:“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漫写羊裙〕宋·姜夔《凄凉犯》:“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南雁惠佳音〕 宋·苏辙《次韵柳子玉谪官寿春》:“草圣诗豪并神速,数因南雁惠佳音。”

〔凭鸿〕 唐·杜牧《偶题》:“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

〔凭燕翼〕 宋 · 吕渭老 《西江月慢》:“向宝帕裁书凭燕翼。望翠阁烟林似织。”

〔倩归鸿〕 宋·谢逸《清平乐》:“故人零落西东,题诗待倩归鸿。”

〔塞雁音书〕 宋·王观《生查子》:“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

〔上林鸿雁〕 宋·苏轼《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上林书〕 南朝陈·陈叔宝《长相思》:“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织。”

〔上林雁〕 北周·王褒《燕歌行》:“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

〔书鸿〕 宋·贺铸《好女儿》:“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书凭雁〕 明·黄峨《落梅风》:“书凭雁,梦借蝶,枉耽了千金良夜。”

〔朔雁传书〕 唐·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送书雁〕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

〔苏武逢雁〕 宋· 陈与义 《至叶城》:“苏武初逢雁,王乔欲借凫。”

〔天涯芳信〕 宋 · 史达祖 《双双燕》:“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望飞燕〕 唐·刘禹锡《酬令狐相公秋怀见寄》:“殷勤望飞燕,新自塞垣来。”

〔系雁书〕 明·郑真《寄乌继善先生》:“系雁书成霜满地,饭牛歌罢月临关。”

〔衔来相思字〕 宋·汤恢《二郎神·用徐干臣韵》:“燕子衔来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

〔信鸿〕 宋·陈允平《八宝妆》:“待月重楼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

〔燕去鸿归〕 宋·朱敦儒《十二时》:“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

〔雁帛〕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故国音书迟雁帛,残军屯落满虫沙。”

〔雁传书〕 宋·秦观《阮郎归》之四:“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雁封〕 南朝陈·王磋《长相思》:“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

〔雁使〕 唐·乔知之《从军行》:“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雁书〕南朝梁·刘孝威《怨》:“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

〔雁信〕 宋·周邦彦《四园竹》:“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雁足〕南朝梁·王僧孺《��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雁足传书〕 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音书凭过雁〕 宋·李清照《蝶恋花》之二:“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云间一纸书〕 唐·包融《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子卿归信〕 宋·陆游《龟堂独酌》之二:“越石壮心鸡喔喔,子卿归信雁悠悠。”


【词语雁足传书】  成语:雁足传书

猜你喜欢

  • 刘宽蒲鞭

    源见“蒲鞭”。指良吏施政有方,刑宽政仁。唐李瀚《蒙求》:“郭伋竹马,刘宽蒲鞭。”

  • 卢仝七碗

    同“卢仝七碗茶”。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之一:“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 磔鼠治狱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张汤者,杜(即后来所称的杜陵,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官名,多作佐吏之称),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鞭打,或用杖击)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

  • 鸱夷漾钓舟

    同“鸱夷一舸”。唐李德裕《思归赤松村呈松阳子》诗:“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

  • 理剧推张

    《汉书.张敞传》“(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京兆典京师,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郡国二千石

  • 一丘壑

    同“一丘一壑”。宋辛弃疾《蓦山溪.昌父赋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体》词:“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词语一丘壑】  成语:一丘壑

  • 雁塞

    《初学记》卷三十引南朝 齐 刘澄之《梁州记》:“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后以“雁塞”泛指北方边塞。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雁塞,野接龙坰。”宋裴湘

  • 刘窟头

    《新五代史.刘守光传》:“其父刘仁恭,事幽州李可举,能穴地为道以攻城,军中号‘刘窟头’。”谓善挖地道攻城。后亦用以谓身死入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上闻丛荣伏诛,悲骇几落御榻,气绝复苏者再,由

  • 思巨鹿

    《史记.冯唐列传》:“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汉文帝听到尚食监高祛讲述赵将李齐在巨鹿作战的英雄事迹,每次吃饭时,都要想起此事此

  • 文淑真人

    源见“南阳佳气”、“真人”。指汉光武。清徐夜《经严陵钓台》诗:“足消文淑真人气,直得狂奴故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