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陈陈相因

陈陈相因

陈:旧。因:沿袭。 此典指汉初经过几代帝王“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已是国强民富之兴旺景象,粮库里陈粮压陈粮,层层积累,满得溢出仓外,在露天堆积着,以至于腐烂不能吃。后以此典比喻因循保守,没有革新创造。

【出典】:

史记》卷30《平准书》1420页:“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郡、县政府所在城邑)廪庾(yǔ宇,米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绳索)朽而不可校(jiào教,计数)。太仓(汉代京城储粮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yì一,米装太满,溢出仓外)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例句】: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母续传》:“其族散处,四方皆遍,民得依倚出入,通祀于家,曰司仓之神,曰司箧之神,以多为贵,陈陈相因。” 清·恽敬《上陈笠帆按察书》:“夫水、旱感召之说,杂家之所言,皆附会也,不足以取信。而儒者又疏阔,其言庸迂,陈陈相因。” 孙中山《民权主义》6讲:“全体组织,不容根本改造,因为习惯太久,陈陈相因。” 李大钊《新纪元》:“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无意义,毫无趣味,毫无祝贺的价值” 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陈陈相因。‘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


偏正 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新粮。后多比喻因袭旧套,毫无创新。语出《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秦牧《浓缩的蜜糖和凝炼的艺术》:“人们不喜欢~,‘似曾相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或者吞温水似的,泥河流似的那种平凡琐碎的东西,而喜欢有独特奇警之处的作品。”△描写没有创新。→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 萧规曹随 ↔推陈立新 革故鼎新


解释本指粮仓中的陈谷逐年增积。现多用来比喻因袭陈旧,缺乏创新。

出处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休养生息,整顿经济,重视农业,发展商业,顺从百姓的意愿,不随便滥加干扰。到汉武帝刘彻时,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大的水旱灾害,百姓就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各郡县的粮仓都装得满满当当,府库中贮存了很多用不完的财物;京城积存的钱币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以至于钱币散落,无法清点;京城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陈粮加陈粮,满得都溢到了仓外,以至于腐烂变质不能吃了。总之,这时老百姓家家富裕,看门的人都能吃到小米和肉,做官的人很少调动。因为物质生活富裕,所以人人自爱,不轻易犯法,大家都以施行仁义为首要的事,鄙视可耻的行为。文帝、景帝时,他们奖励耕作、劝勉农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汉朝初年文帝、景帝时的盛世称为“文景之治”。

近义因循守旧

反义推陈出新

例句

一个模式,“依法炮制”,陈陈相因,“似曾于相识”那一套东西,是文艺的大忌。


【词语陈陈相因】  成语:陈陈相因汉语词典:陈陈相因

猜你喜欢

  • 金人别汉

    同“铜人辞汉”。清赵翼《和友人洛阳怀古四首.芳林园》:“也如铜雀临漳起,遂使金人别汉来。”

  • 不杀取江南

    《元史.本纪.世祖忽必烈》:“乙未,伯彦等陛辞,帝谕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吾曹彬也。’”又《伯颜传》:“世祖谕之曰:‘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朕心,为吾曹彬可也。’”元世

  • 荆鬼越?

    ?( ㄐㄧ jī 基),迷信鬼神吉凶。古代楚国人的习俗怕鬼,越国人的习俗迷信。《吕氏春秋.异宝》:“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列子.说符》:“楚人鬼而越人?。”张湛注:“?,祥也,信鬼神与?祥。”

  • 脂膏莫润

    同“脂膏不润”。《金石萃编.隋赵芬碑》:“清白自守,脂膏莫润。”见“脂膏不润”。【词语脂膏莫润】  成语:脂膏莫润汉语大词典:脂膏莫润

  • 银河犯斗槎

    源见“乘槎”。指登天遨游的仙舟。亦借指远行的舟楫。宋杨万里《走笔送赵正则司户来访觐亲庭》诗:“却来书满参乡好,径泛银河犯斗槎。”

  • 金昏与瓦巧

    《庄子.达生》:“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本文原意是:譬如赌博,用瓦器作赌注的,因为所押物贱,心中无所矜惜,因此胆大心坦,常能巧中;以带钩为赌注的,其物稍贵,便难免因怕输掉而担心;以黄

  • 金闺

    源见“玉堂金马”。代指朝廷。南朝 宋鲍照《侍郎报满辞阁疏》:“金闺云路,从兹自远。”钱振伦注引李善《江淹〈别赋〉》注:“金闺,金马门也。”清吴伟业《送沈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多少金闺榜墨新,科名埋没

  • 梦魂相觅

    《文选.沈约〈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李善注引《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道,即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

  • 过眼烟云

    宋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后以“过眼烟云”指曾经过目或经历过而随即消逝的事物、事情。宋王十朋《县学别同舍》诗:“伴人灯火情犹在,过眼烟云事已非。”

  • 发瓮

    《后汉书.钟离意传》注引《意别传》曰:“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诉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草堂下,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教授堂下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