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逃名避名

逃名避名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法真字高卿,扶风郿人……性恬静寡欲,……辟公府,举贤良,皆不就。……会顺帝西巡,弱又荐之(注:田弱为法真同乡,先时曾举荐过他)。帝虚心欲致,前后四征。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友人郭正称之曰:‘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乃共刊石颂之,号曰玄德先生。”

后汉隐士法真,多次拒绝荐举,隐居草泽,不谋宦达,不慕声名。友人郭正对他的为人倍加称颂,认为他越是“逃名避名”,而声名却偏要追随他。后以此用为不求声名却又难以摆脱声名纠緾的典故。

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我欲持此安归乎?’此二句意为:司马光声名既高,必为世用,无可逃脱)。”名声逐吾辈,此病天所赭(注:名高亦是一累,故曰病;赭,使呈红色,天意造成)。”


猜你喜欢

  • 仇香印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传》:“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

  • 太平无象

    象:表征、标准。太平盛世没有一定标准。后以此典形容太平景象,或指统治者自欺欺人,粉饰太平。亦称“无象太平”。语出唐大臣牛僧儒之口。牛僧儒(779-848年)字思黯,其籍贯一说为安定鹑觚(chúngū纯

  • 金莲烛

    同“金莲花炬”。宋苏轼《和王晋卿》:“岂老眼,却对金莲烛。”《宋史.苏轼传》:“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词语金莲烛】   汉语大词典:金莲烛

  • 管鲍亲

    源见“管鲍交”。指朋友间情谊深厚。清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之子才名重,相知管 鲍亲。”

  • 咏归

    同“咏雩”。《后汉书.仲长统传》:“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词语咏归】   汉语大词典:咏归

  • 中西荟萃

    又作“中西合璧”荟萃(huì cuì会翠):会集、聚集。指将中国和西方的精萃会聚起来。关于天文历算的学问,由粗疏而逐渐严密。西方欧美各国的方法,在明朝才开始传入中国,到了清朝,中国和西方欧美各国的天文

  • 斗筲之材

    源见“斗筲小人”。比喻短浅的才识。常用为自谦之词。《汉书.谷永传》:“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见“斗筲之人”。【词语斗筲之材】  成语:斗筲之材汉语大词典:斗筲之材

  • 赐冰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五引《岁时杂记》:“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古代宫廷每至三伏有赐冰给近臣的惯例。后遂用为咏宫廷夏令习俗之典。宋.陆游《

  • 苏耽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引《桂阳列仙传》云:“(苏)耽,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

  • 南犬吠雪

    同“粤犬吠雪”。宋陆游《秋夜读书有感》诗:“南犬固应多吠雪,夏虫那得解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