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辛毗引裾

辛毗引裾

源见“牵裾”。指三国 魏直臣辛毗敢于强谏君王事。唐李瀚蒙求》:“樊哙排闼,辛毗引裾。”


【典源】《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 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 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今译】 三国时魏文帝打算将冀州士家十万户迁到河南,当时连年灾荒,百姓饥馑,群臣皆以为不可行,而文帝迁意甚坚。辛毗 (字佐治) 与大臣们一起求见,文帝知他们欲谏止此事,满脸怒气,大家都不敢进言,只有辛毗直陈是非利害。文帝怒不作答,起身入内室,辛毗紧随其后拉住文帝的衣襟,文帝甩开,许久才出,问辛毗:“你为何那么急迫地拉我?”辛毗说:“现在迁徙士民,既失民心,也没粮食可吃啊。”于是文帝改变主意,只迁徙一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直臣进谏。

【典形】 牵裾、切谏辛毗、辛裾。

【示例】

〔牵裾〕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切谏辛毗〕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理冤多定国,切谏甚辛毗。”

〔辛裾〕 元·顾德润《骂玉郎过感皇恩·述怀》:“常怀卞玉,敢引辛裾,羞归去。”


猜你喜欢

  • 儿童问归期

    源见“竹马交迎”。表现人们对良吏的爱戴之情。宋 危西麓《风流子.郭县尹美任》词:“看父老袅花,苦遮去辙,儿童骑竹,争问归期。”

  • 负隅顽抗

    源见“冯妇”。谓依靠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徐海东《奠基礼》:“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偏正 依靠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扼守在堑壕中的敌

  • 传神正在阿堵

    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个,此处。 传神之处正在这里。 表示抓住了事物的精髓。语出《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万里宝刀

    《初学记》卷二十引三国吴.谢承《后汉后》:“武陵武溪蛮夷作难,诏遣车骑将军冯绲南征。绲表应奉金错刀一具。”《后汉书.应奉传》:“车骑将军冯绲以奉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请与俱征。拜从事中郎。”唐.李贤注

  • 师垣

    源见“藩垣”。指宰相的职位。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及会之登师垣,既窜其兄企宗、道宗,邵守迎合,按永宗冒请全俸,合计以赃,会之得所申,大喜,下本郡阅实焉。”【词语师垣】   汉语大词典:师垣

  • 貂蝉兜鍪

    同“貂蝉出兜鍪”。宋张孝祥《赠张钦州》诗:“貂蝉兜鍪何足道,君必不为猿鹤羞。”

  • 驻行云

    源见“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美妙动听。宋张纲《浣溪沙.荣国生日》词之一:“百和宝熏笼瑞雾,一声珠唱驻行云。”【词语驻行云】   汉语大词典:驻行云

  • 蔡侯纸

    后汉蔡伦,封龙亭侯。《后汉书》记载他发明了造纸术,为称颂他的发明,故人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

  • 蒙袂辑屦

    《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袂,衣袖。屦,鞋子。辑,敛。所谓“蒙袂辑屦”,是说用袖子遮掩着脸面,脚上拖着鞋子。后用以形容潦倒而羞愧的样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上》:“方之

  • 乌鹊筑梁

    同“乌鹊填桥”。明何景明《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