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蒹葭倚玉树

蒹葭倚玉树

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曹叡)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蒹葭,芦苇,是俗贱之物,用以比毛曾;玉树,高贵美好之物,用以比规格负一时重望的夏侯玄。“蒹葭倚玉树”,常用比喻两人美恶相差太远,放到一处极不相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女娇痴慕学,得承高贤不弃,今幸结此良缘,兼葭倚玉,惶恐,惶恐。”


主谓 芦苇倚靠槐树一起生长。比喻两个极不相称的人处在一起,相差很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贬义。多用于表示两者间差别悬殊。→驽骥同辕 ↔半斤八两。也作“蒹葭倚玉”、“蒹葭玉树”。


【典源】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 (jianjia) 倚玉树。’”

【今译】 三国魏夏侯玄字太初,年少时即有声名,二十岁任散黄门侍郎。一次夏侯玄进见,魏明帝让他与皇后弟毛曾坐在一起,夏侯玄以此为耻,面露不悦。当时人称这是“蒹葭 (芦苇一类的水草) 倚傍玉树。”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二人相比,美恶相去甚远; 也以“倚玉”等自谦与他人共事。

【典形】 寒葭思倚玉、蒹葭琼树、琼树倚、身倚玉、偎琼树、倚玉、倚玉蒹葭、玉树扶枯蒹、玉树连、惊玉树、枯葭惭玉树。

【示例】

〔寒葭思倚玉〕 宋·舒雅《答钱少卿》:“每见寒葭思倚玉,忽临秋水得双鱼。”

〔蒹葭琼树〕唐·白居易《和微之道保生三日》:“但恐持相并,蒹葭琼树枝。”

〔琼树倚〕 唐·令狐楚《省中直夜对雪寄李师素》:“静怀琼树倚,醉忆玉山颓。”

〔身倚玉〕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何由身倚玉,空睹翰飞琼。”

〔倚玉〕 唐·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

〔倚玉蒹葭〕 明·汤显祖 《牡丹亭》:“恨单条不惹的双魂化,做个画屏中倚玉蒹葭。”

〔玉树扶枯蒹〕 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望衡今幸得好友,聊凭玉树扶枯蒹。”

〔玉树连〕 唐·王维 《哭祖六自虚》:“谬合同人旨,而将玉树连。”


【词语蒹葭倚玉树】  成语:蒹葭倚玉树汉语词典:蒹葭倚玉树

猜你喜欢

  • 湘筠斑

    同“湘妃竹”。元汪克宽《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诗:“娥 英泣洒湘筠斑,迁客相逢话羁旅。”

  • 千头万绪

    绪:丝的头,比喻事物的开端。形容事物纷繁,头绪很多。宋.葛长庚《永遇乐.寄鹤林靖》词:“寻思往事,千头万绪,回首诮如梦里。”鲁迅《两地书》五一:“训育一方,则千头万绪,学生又多方找事给我做,找难题给我

  • 解民倒悬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后以“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清李颙《与布抚台书》:“古之良臣名佐,不惜冒矫制之罪、身家性命,以解民倒悬。”述补 倒

  • 顿戟

    《管子.地数》:“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后因以“顿戟”指动用干戈引起兵战。《南齐书.高帝纪上》:“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之下。”【词语顿戟】   汉语大词典:顿戟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草明《乘风破浪》一:“别的不敢说,说到‘铁牛’,我侍候它快将二十年,它的脾气哪一点我不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是这样,高炉更是这样。”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草明《乘风

  • 莫予毒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己。苏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救。第二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

  • 知其一,不知其二

    见〔知其一,未知其二〕。其他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语本《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例]大家不知内情,或~,面对这情景都不好表态。△多用于说明对事物了解有限

  • 金闺籍

    《文选》卷三十南朝齐.谢玄晖(眺)《始出尚书省》:“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唐.李善注:“金闺,即金门也。《解嘲》曰:‘历金门,上玉堂。’应劭《汉书注》曰:‘籍者,为二尺竹牒

  • 飞鸿

    源见“鸿爪雪泥”。喻指四处飘泊之人。清钱谦益《六月廿七日舟发潞河书事感怀寄中朝诸君子》诗之一:“天下安危两司马,人间出处一飞鸿。”【词语飞鸿】   汉语大词典:飞鸿

  • 弄獐书

    源见“弄獐”。借指写错别字的书信。常用于雅谑。宋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诗:“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