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结袜王生

结袜王生

指张释之为王老先生系袜带子,表示尊贤敬老。后以此典比喻贤德;或比喻敬老。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汉文帝时,官至廷尉(中央掌刑狱之最高长官),曾请汉文帝严格按法处刑,而廷尉为“天下之平”,不能任意高下,人们称赞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成为当时名臣。 有一位王老先生,擅长黄帝、老子的学术,是一位隐居不愿做官之人。曾经被召进殿廷中,当时公卿大臣相聚而立,王先生是老年人,说:“我的袜带子松脱了!”回头看着张廷尉说:“请给我把袜带子系好!”张释之跪在地上给他把袜带子系好了。以后,有人问王先生说:“怎么偏偏在朝廷上当众侮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给你绑袜带子?”王先生说:“我年老并且地位卑贱,自己估计终究不会有什么好处给张廷尉。张廷尉正是当今天下名臣,我姑且委曲他一下,让他跪下给我绑袜带子,是想因这事而让人们重视他。”各公卿听了这话,都称贤王先生而赞许张廷尉尊贤敬老。此典又作“结袜心”、“结袜”、“结袜生”、“王生袜”。

【出典】:

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2756页:“王生者,善为黄(黄帝。传说姓公孙,名轩辕,上古五帝之一)、老(老子。春秋末期道家创造人)言,处士(有学问隐居而不愿做官之人)也。尝召居廷中,三公(当时指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九卿(概指中央各部高级官吏。当时有太常〔管宗庙礼仪、祭祀〕、鸿胪〔掌喜丧典礼〕、宗正〔掌皇族宗谱、档案〕、郎中令〔掌车骑、门户,充当侍卫〕、卫尉〔掌宫廷警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皇室花园、湖泽〕、大司农〔掌钱谷财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例句】:

唐·顾况《酬唐起居前后见寄》:“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 唐·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周文王侍从之臣,无可使结袜者,我知之矣。” 宋·苏轼《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之二:“髯张乃我结袜生,诗酒淋漓出狂怪。” 清·王摅《赠临江李述斋太守》:“自怜结袜王生在,记别金台二十春。” 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时脱杜甫冠,幸结王生袜。”


【典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之,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今译】 汉代王生,是一位隐士。他曾被召至宫廷,当时文武百官皆立在廷中。王生年纪老迈,忽说自己的袜带松脱,回过头对廷尉张释之说:“给我系上!”释之于是跪下为他系好。事后,有人问王生:“你为何当众羞辱张廷尉呢?”王生答道:“我年老而微贱,考虑自己对张廷尉无所助益。张廷尉乃天下名臣,我有意羞辱他,让他跪下为我系袜带,是为使他有敬老的名声。”人们听了,都称扬王生贤德,而更加敬重张释之。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贤德。

【典形】 结袜、结袜生、结袜王生、结袜心、王生袜、结袜系、结袜赖王生。

【示例】

〔结袜〕 唐·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周文王侍从之臣,无可使结袜者,我知之矣。”

〔结袜生〕 宋·苏轼《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之二:“髯张乃我结袜生,诗酒淋漓出狂怪。”

〔结袜王生〕 清·王摅《赠临江李述斋太守》:“自怜结袜王生在,记别金台二十春。”

〔结袜心〕 唐·顾况《酬唐起居前后见寄》:“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

〔王生袜〕 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时脱杜甫冠,幸结王生袜。”


猜你喜欢

  • 龙颜凤姿

    源见“隆准”。指帝王之相。凤,借喻帝王。唐韩偓《迷楼记》:“陛下享天下之富贵,圣貌轩逸,龙颜凤姿,而不自爱重。”并列 颜,脸。姿,容貌。比喻帝王的容貌。唐·韩偓《迷楼记》:“陛下享天下之富贵,圣貌轩逸

  • 还金

    《南史.甄法崇传》载:法崇的孙子彬,曾以一束苧到当铺当钱。后赎回苧时,发现苧中有五两金子。彬归还原主,当铺以一半金子酬谢,彬坚决不收。汉.韩婴《韩诗外传》载:田稷子为相三年,退休时得到俸禄百镒金。他母

  • 穷途阮籍

    源见“哭穷途”。借指处于困境的人。唐杜甫《即事》诗:“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 习焉不察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用“习焉不察”表示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宋张淏《云谷杂记.取进止》:“当栖楚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

  • 忘筌

    源见“得鱼忘荃”。比喻忘却达到目的之凭借。唐韩偓《感事三十四韵》:“独夫常独泣,多士已忘筌。”也引申比喻不值得重视的事物。元王祯《农书》卷二二:“资尔屈伸功用毕,莫将良器等忘筌。”【词语忘筌】   汉

  • 犯而勿校

    见“犯而不校”。【词语犯而勿校】  成语:犯而勿校汉语大词典:犯而勿校

  • 散马休牛

    源见“归马休牛”。谓不兴战事。南朝 陈徐陵《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并列 表示停止战争。语本《尚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南朝陈·徐

  • 一铃独鸣

    《晋书.艺术.佛图澄传》:“能听铃音以言吉凶,”…(石)勒时之年,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既而勒果死。”晋僧佛图澄能听铃音以卜吉凶,莫不应验。石勒死之年,

  • 寿阳妆面

    同“寿阳妆”。宋王千秋《点绛唇.春日》词之二:“何处春来?试烦君向梅梢看。寿阳妆面,泄漏春何限。”

  • 目耕

    读书努力,不因贫困而中止,就好象耕田一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王韶之家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常目耕耳。’”明代毛晋有“目耕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