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矍铄翁

矍铄翁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时年六十二,(光武)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矍铄,老年精神健旺。后以“矍铄翁”称精神健旺的老人。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诗:“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典源】《东观汉记·马援》:“马援,字文渊,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伏波将军马援 (字文渊) 南征屡建功业,在刘尚征伐武陵五溪蛮夷失败后,他又主动请求带兵出征。当时他年已六十二岁,光武帝照顾他年老,没有允许。马援表示:“我仍能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骑在鞍上左右顾盼,显示自己仍可征战。光武帝笑着说:“这老翁真有精神啊!”于是派马援出征。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人老但壮心犹在,思建勋业。

【典形】 据鞍、矍铄、矍铄翁、马援据鞍、翁矍铄。

【示例】

〔据鞍〕 宋·陆游 《寄陶茂安监丞》:“永州太守鬓毛残,矍铄犹能起据鞍。”

〔矍铄〕 宋·刘筠《旧将》:“秋来从猎长杨榭,矍铄犹能一据鞍。”

〔矍铄翁〕 唐·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马援据鞍〕 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乞致仕表》:“虽复廉颇强饭,马援据鞍,求欲报恩,何能为役?”

〔翁矍铄〕 清·黄景仁《贺新凉·寿州遇桐城吴竹亭丈话旧》:“闻说东山丝竹尽,谁恸西州门路。翁矍铄,依然如故。”


【词语矍铄翁】   汉语词典:矍铄翁

猜你喜欢

  • 拘文牵义

    拘:拘泥。文:条文。牵:牵制。义:字义。拘执于条文或字义。指谈话、做事、作文拘泥刻板,不知灵活变通。《野叟曝言》五三回总评:“非素臣侃侃而争,任彼俗吏拘文牵义,其能免乎?”清.王坤《〈两般秋雨盦随笔〉

  • 书白练裙

    同“书裙”。元张雨《怀茅山》诗:“归来闭户偿高卧,莫遣人书白练裙。”

  • 介眉寿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笺:“介,助也。”后以“介眉寿”为祝寿之词。南朝 梁沈约《桐柏山》诗:“纳寒场,为春酒,昭景福,介眉寿。”

  • 弦续鸾胶

    源见“续弦胶”。喻却婚另娶。明徐霖《绣襦记.却婚受仆》:“恶姻缘弦续鸾胶,好恩义理宜旌表。愿明王宠锡,五花官诰。”

  • 五羖大夫

    《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

  • 济胜资

    同“济胜之具”。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于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色瓠,其于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窥。”【词语济胜资】   汉语大词典:济胜资

  • 机不可失

    机:时机、机会。形容机会难得,不能错过。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年十七,为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后由于在彭城太妃死时,喝酒并听挽歌以为乐,

  • 三教九流

    38 ① 三教:指儒、道、佛。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见《汉书.艺文志》。后也泛指宗教、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东山鼻

    同“东山捉鼻”。清查慎行《金缕曲.送陈六谦谒选北上》词:“两角耕牛容易办,怕家人催促东山鼻,终拟索,长安米。”

  • 啼魂

    源见“望帝啼鹃”。指杜鹃鸟的哀啼。明王世贞《沈母挽章》:“慈竹吴江冷,啼魂蜀道难。”【词语啼魂】   汉语大词典: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