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迷五色

目迷五色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贞元中,李缪公先榜落矣。先是出试,杨员外于陵省宿归第,遇程于省司,询之所试。程探靿(注:勒,音yào,靴筒)中得赋稿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于陵览之,谓程曰:‘公今年须作状元。’翌日,杂文(唐时称应试的文章为杂文)无名。于陵深不平,乃于故策子末缮写,而斥其名氏,携之以诣主文,从容绐(音dài,欺骗,此指故意假说)之曰:‘侍郎今者所试赋,奈何用旧题?’主文辞以非也。于陵曰:‘不只题目向有人赋次(次,及),韵脚亦同。’主文大惊。于陵乃出程赋示之。主文赏叹不已。……于是请擢为状元。”

唐人李程应试作《目五色赋》,主考官不辨其才,遂落榜。后经杨于陵推荐,始补擢登科。后用为咏主考官眼力不济,不识真才之典。

宋.苏轼《分类东坡诗》卷二十一《送李元叔》:“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目五色。”


主谓 五色,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借指色彩缤纷,形容被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辨不清事物的本质。语本《老子》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吴晗《论打手政治》:“叫人民~,搞不清真假、辨不明是非。”[例]他夫妻俩~,双双都吸毒。△多用于表示事物的状况。→五光十色 五色目迷 眼花缭乱 ↔了了可见 漆黑一团


【词语目迷五色】  成语:目迷五色汉语词典:目迷五色

猜你喜欢

  • 安石碎金

    参见:碎金

  • 龙漦帝后

    《国语.郑语》:“训语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业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

  • 隔靴爬痒

    同“隔靴搔痒”。清 钱大昭《迩言》卷六:“《朱子语类》云: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见“隔靴搔痒”。清·钱大昭《迩言》卷6:“《朱子语类》云:……扬子

  • 毛公檄

    同“毛子檄”。清郑燮《得南闱捷音》诗:“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词语毛公檄】   汉语大词典:毛公檄

  • 行云流水

    ①比喻作文、书法活泼自然,毫无约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②比喻处世任其自然,毫无拘束。清许葭村《谢任问松惠帖》: “吾侪生逢其会,以行云流水处之,为第一应世法身。

  • 营首

    亦作“营头”。指流星白昼陨落的一种天文现象。旧时迷信的说法,“营首”出现是兵乱之兆。《晋书.天文志》:“大安二年十一月辛巳,有星昼陨,中天北下,光变白,有声如雷,案占名曰营首。营首所在,下有大兵流血。

  • 易水离魂

    参见:易水歌

  • 阅市

    《后汉书.王充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后以“阅市”为勤奋好学的典故。唐李瀚《蒙求》:“王充阅市,董生下帷。”【词语阅市】   汉语大词典:阅市

  • 东道交

    见“东道主”。《史记·晋世家》:“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

  • 水精殿

    旧题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阖闾构水精宫,尤极珍怪,皆出自水府。”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建水精宫。后用为咏宫殿之典。唐.杜甫《曲江对酒》诗:“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