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水向湿处流,火就干柴烧,云伴随着龙,风伴随着虎。 意谓同类事物,相互感应。 后多用以比喻圣君贤臣的遇合。语出《易.乾.文言》:“用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九:“人君诚心求贤,固无不得之理。文王因田猎遇太公,亦岂非诚心相感?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物皆有相感之理,况一代君臣乎?”也单引 ① 〔水流湿,火就燥〕。《尸子.仁意》:“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召之类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善与不善,一气之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而然,无不感也,无不应也。”


猜你喜欢

  • 景初历

    三国时魏明帝景初元年(237)改历法,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称“景初历”。《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黄龙见。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景夏

  • 中圣人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市附近)人也。太祖平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方),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汉时设立的县名,地即今山东泰安)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

  • 十步芳草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芳草、茂草都比喻贤人或才士。“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比喻处处都

  • 磨笄

    《吕氏春秋.长攻》:“襄子谒于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 荆山璞

    源见“和氏之璧”。指未经雕琢的和氏璧,喻未遇的才士。唐窦庠《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诗:“荆山璞在终应识,楚国人知不是狂。”【词语荆山璞】   汉语大词典:荆山璞

  • 牛归女婿

    宋代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张允济为武阳令,与元武县邻。元武人有以㹀牛依于妻家八、九年,牛孳产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累考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令缚牛主,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

  • 徙帝

    《史记.项羽本纪》:“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与怀王都盱眙。”“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眙之彭城。”“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

  • 万钱下箸

    同“日食万钱”。清 叶承宗《新水令.榆钱》套曲:“恰便是朱陶三致旧知名,又何妨万钱下箸效何曾。”

  • 觳觫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赵岐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后以“觳觫”借指牛。唐皎

  • 看人眉睫

    眉睫,眉毛和眼睫毛,此指脸色。看人脸色,也就是仰人鼻息的意思。本北魏崔亮语。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从小失父,曾经为了求学做过佣工。那时李冲当朝任事,亮堂兄崔光倚傍李冲,并劝亮道: